第186章 九议其六(1 / 2)

其六

夫战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昔孙子云“多算胜,少算不胜”

,此诚千古不易之论。

今观大宋之局势,北有强魏虎视,内有百废待兴,欲图大业,非深谋远虑不可为也。

既谋而后战,战之际又有谋焉,此乃克敌制胜之根本。

吾军与北魏相抗,兵力众寡相较,常处劣势。

即便兵力相当,世人犹以为魏胜,何也?盖南北之势,强弱久矣。

昔战国之时,秦据关中,地势险要,六国合纵而不能敌,此乃地利之强弱;楚汉相争,项羽兵强马壮,然刘邦善用谋略,终得天下,此乃人和之强弱。

天下之势,虚实相生,用兵之序,缓急有度,非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者不能辨也。

故观古之战事,强大者见败于小弱者,皆因强大者分而小弱者专也。

昔吴楚柏举之战,孙武以三万之师破楚二十万大军,正是因其集中兵力,攻其不备;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亦是专其力而破敌。

知分之与专,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所与战者寡,则吾之所以胜者必也。

故孙子有言:“备前则后寡,备左则右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又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更言:“形之所在,敌必从之。”

今北魏之所备者,青徐之地也,洛阳之重城也,关陇之要冲也。

其备青徐者稍缓,而于洛阳、关陇则防守甚严。

青徐之地,与大宋接壤,民心思变,且地势平坦,利于骑兵驰骋,若天下有事,北魏常先于此地征调民力,而一旦局势有变,青徐亦常当其冲,祸乱先起。

然北魏计不及此,轻忽防备,此岂真能洞悉天下之势者哉!

昔秦末,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正是因其善察局势,趁秦之不备;楚汉彭城之战,刘邦攻项羽都城,项羽回师救援,刘邦却巧妙撤退,使项羽疲于奔命。

今亦当效此谋略。

夫二人相搏,击其要害则手足难顾;两阵相持,扰其营垒则士卒丧志。

故某以为,兵出盱眙,直取青徐,则青徐可指日而定。

青徐既定,则黄河以南可传檄而下,黄河以南既下,则虎牢关者,某将使之如铁壁铜墙而守。

请试言其详:

北魏沿边之兵,不过十万有余,若令其征兵,又必增十万之众,设若乘其不备,则不及征兵矣。

十万二十万之众,看似众多,然其边境辽阔,分兵防守,则每处兵力寡弱。

临战之日,当大造声势,务使其分兵。

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汉中,声言“收复关陇,重振汉室”

,树旌旗,布诏令,北魏必聚兵西向,此时我军深沟高垒,坚壁清野,勿与之战;如此两月,再遣一使,至荆襄之地,宣称“修缮祖陵,吊祭先帝”

,树旌旗,布诏令,北魏必召青徐之兵西援,我军依旧深沟高垒,拒不出战;又两月,复遣一使,至淮西,扬言“拱卫京师,迎驾亲征”

,做出羽檄纷飞、车马往来频繁之态,北魏必倾全国之兵南下,我军仍深

最新小说: 大唐:我高中状元,被朝廷劝退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大成风华之绝响 赤色军工,刚建国你就要造航母? 特工:签到六十天,震惊郑耀先! 别惹她!墨爷的小祖宗是全能大佬 炼狱之刃 小房东【香朵儿】 抗战:逆天改命,我李云龙成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