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国争吵而一再拖延,给予清军重整时间,尽管清军并未对此加以利用。最终行动中,日、英、美军作为主力,组织尚可。利用铁路-虽遭破坏-和河道进行补给是明智之举。廊坊遭遇战显示联军在野战中面对清军\/义和团的绝对优势。
北京的攻城战相对顺利,尤其日军表现突出,得益于守军董福祥甘军和义和团士气崩溃和组织混乱。解围使馆是战役高潮,但实际战斗烈度在破城后已显着降低。
后续扫荡缺乏统一规划,各国自行其是,如俄军大举入侵满洲,效率低下且易引发冲突。对西逃朝廷未形成有效追击。
联军的优势是强大的工程能力,可以修复铁路、架桥;炮兵火力投射能力;相对良好的战场通讯,包括有线电报、传令兵。
劣势在于战役层面协同依然薄弱。后勤瓶颈始终是制约因素,进军北京时补给困难。对广袤中国腹地的控制力有限。
我的评价是:尽管存在协调问题,联军在关键战役节点上的优势无可辩驳。日本军队在组织纪律和进攻精神上表现优异,值得关注。英国军队,尤其印度部队,在艰苦条件下展现了坚韧。然而,未能彻底摧毁清军主力或俘获其朝廷,为未来留下隐患。扫荡行动的无序浪费了资源。
清帝国和义和团,其围攻使馆区是一场战略和战役层面的彻底失败。拥有绝对兵力优势,包括董福祥部、荣禄武卫中军部分、大量义和团,和地利,却因多头指挥、朝令夕改造成指挥混乱;战术呆板,缺乏有效步炮协同、不敢坚决突击;士兵畏战,尤其是正规军,而久攻不下,最终成为联军进军的口实和自身无能的铁证。义和团的狂热无法弥补其军事上的无效。
天津防御作战中,聂士成部进行了相对顽强的抵抗,但孤立无援,战术陈旧,死守阵地承受炮轰,最终被优势联军击溃。聂的战死是其部队为数不多的亮点。
京津间阻击\/防御期间,在杨村、廊坊等地组织的防御形同虚设。清军主力,如宋庆、马玉崑部,消极避战,稍触即溃。义和团袭扰造成小麻烦,但无法影响战役进程。北京城墙防御未发挥应有作用。
清方无显着战役层面优势。部分指挥官-如聂士成-的个人勇气无法扭转整体败局。
劣势有战役指挥体系完全瘫痪,各部队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如我们审问俘虏得知裕禄与聂士成之间的矛盾。后勤崩溃导致前线饥馑。部队毫无机动性,被动挨打。对联军行动意图判断完全错误。
我的评价是:“清军的战役表现只能用‘灾难性’形容。围攻使馆是其愚昧与虚弱的集中体现。在野战或防御中,他们缺乏任何近代化军队应有的组织、机动和韧性。义和团在战役层面除了制造混乱和屠杀平民,毫无军事价值。其抵抗意志在遭受真正的现代化火力打击后迅速瓦解”。
戴伟胜在接过王月生贴心地递过来的一杯很纯正香味的英国红茶后,点头致谢,同时发现,几个中国人,包括刚刚给自己递茶的王月生,都在用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漂亮的自来水笔和有漂亮的皮革封面的本子疯狂地记录着。其中,郑贯公还时不时地偷瞄一下两边的学员笔记本上的简体字,暗恨不公平,自己要写那么多笔划才写完一个字,那边几笔就完成了。
戴伟胜看了看王月生,见他缓慢地摇了摇头,便知其答应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