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中提取的生物凝胶包裹导线,减少对根须的刺激;又在培养舱里加入了古银杉原生地的土壤样本,让根系能更自在地舒展。每当他们修改完参数,屏幕上总会出现简短的回应——“舒服”“温暖”“熟悉”,那些带着根须毛刺的文字,成了实验室里最温暖的光。
这天傍晚,林野正在记录数据,突然发现屏幕上的文字变了模样。不再是简短的词语,而是一段连贯的句子:“地下有很多朋友,它们在说话。”林野愣住了,转头看向培养舱,古银杉的主根正轻轻敲击着舱壁,像是在催促她。
“朋友?是指其他植物的根系吗?”林野尝试着在键盘上输入问题。屏幕上的光点闪烁了几下,很快给出了回应:“是,还有小虫子,会发光的石头。它们说,天要冷了。”
林野心里一动,立刻调出神农架地区的气象数据。果然,未来一周将有强降温,山区可能出现霜冻。她突然意识到,古银杉的根系不仅能与周围的植物交流,还能感知环境变化,这正是“共生网络”计划最需要的能力——如果能将这种感知接入人类的气象监测网络,就能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陈砚得知这个发现后,当即决定启动“根系互联网”的第二阶段实验:将古银杉的根系网络与神农架林区的气象站、防火监测点相连,打造一个覆盖整个林区的“自然预警系统”。他们在古银杉的根系上加装了更多的生物导电环,通过卫星信号将数据传输至林区的监测中心。
实验启动的那天,林野守在屏幕前,看着数据流从林区的各个监测点汇聚过来。古银杉的根须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林区的温度、湿度、土壤状况一一收集,再通过“根系互联网”传输给人类的监测设备。当第一份完整的林区环境报告出现在屏幕上时,林野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报告的末尾,还附着一行来自古银杉的文字:“我看到了很多树,它们在笑。”
然而,实验的顺利并没有持续太久。半个月后,林区突然发生了小规模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心的警报响起时,林野正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她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火灾预警信号,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按照正常的监测流程,火灾发生后,监测点需要十分钟才能将准确位置和火势大小传输至指挥中心,而这段时间里,火势很可能会蔓延。
就在林野焦急万分的时候,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来自古银杉的文字:“西边,有火,很小。”紧接着,一个清晰的坐标出现在屏幕上,比监测点传输的数据早了整整八分钟。林野立刻将坐标发给指挥中心,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成功扑灭了火灾,没有造成大面积损失。
事后,林野和陈砚才弄明白,古银杉的根系早已与周围的树木相连,当火灾发生时,附近的松树通过菌根网络将“危险”信号传递给古银杉,古银杉再将信号转化为数据,传输给人类的监测系统。这八分钟的提前预警,正是自然与科技合作的最好证明。
随着实验的推进,“根系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古银杉不仅能预警灾害,还能监测林区的生态状况——哪里的树木生病了,哪里的动物迁徙了,甚至哪里出现了非法砍伐的痕迹,它都能通过根系感知到,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人类。林区的工作人员都说,古银杉成了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让守护森林变得更加容易。
这天,林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