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甚至还带着一丝幽默和反击的口吻说道:“如果真还有人对此抱有怨言,觉得不公平。
古伯伯,您也可以让对方同样捐赠个几百万,来为全省公职人员解决点实际困难嘛!
只要对方的产品质量过硬,不影响政府工作,帮这样的优秀企业宣传两句好话,树立个榜样,又有什么关系?
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政府是开放的、务实的,是乐于见到并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
古天明总觉得这么做心里有点不得劲。
隐隐感觉哪里不妥,但顾方远说的每一句话又都站在了道理和实际需求的制高点上,逻辑严密,一时之间他竟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
只能有些无奈地嘟囔了一句:
“你把自行车这大头都给包圆了,别人总不至于再来捐汽车吧?那也太夸张了。”
顾方远听到古天明这句带着点妥协意味的话。
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知道他这个大胆的提议,在省长这里算是基本通过了。
其实他心知肚明。
这件事表面上、道理上都说得通,但深究起来,政府确实还是和商人搅和在一起了。
甚至有些在为特定商人“站台”的味道在里面。
这放在后世监管严格、程序规范的环境下,是需要极力避免的敏感地带。
后世为了避免这类直接接触可能带来的争议和风险....
此类企业捐赠、公益宣传等事宜,通常都会交给“工商联”、“慈善总会”或者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去对接和处理。
政府保持一定的超然地位。
不过现在嘛……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规则还在摸索建立之中。
在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的前提下,适度地“钻钻空子”,探索一些新的政企合作模式,只要目的是好的,效果是积极的,也并非完全不可行。
听到古天明提到“捐汽车”,顾方远忍不住笑了起来。
后世还真有汽车企业这么干过。
大规模向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捐赠公务用车,不过效果往往褒贬不一,有时甚至会引发更大的争议。
但这种方式,在某个特定时期,也确实催生了一些地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
比如缔造了某个城市出租车行业统一,使用本地某品牌汽车的现象。
他收敛笑容,认真地分析道:“古伯伯,汽车这事儿,目前来看确实不太现实。
先不说购买汽车和后续的汽油消耗是一笔巨大的、持续的开支,光是驾驶证这个问题。
估计咱们省里绝大多数公职人员,都没几个去正经考过驾驶证的。
就算真有人捐了一大批汽车,对大多数普通坐办公室或者跑基层的同志来说,也用不上,用不起。
反而可能成了摆设,甚至滋生公车私用的不良风气。”
但他话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也更“安全”的思路:
“不过……汽车用不上,并不代表没有其他可以捐赠、可以合作的方向啊。
您看,咱们省城内部,还有不少街道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吧?
全省各市之间,到现在很多主要干道也还没有连通标准的水泥路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