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路吧?这严重制约了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顾方远的眼中闪烁着引导的光芒:“如果有人,或者有企业,愿意出于公益目的,想要支持家乡建设,他们完全可以捐赠资金,用于修建某一段具体的道路!
比如,捐赠修建从省城到某个重要县市的二十公里水泥路。
这对于政府来说,是实实在在改善了基础设施,惠及民生和经济;对于捐赠企业来说,也是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他最后点出了其中的关键,也是古天明最关心的“避嫌”问题:
“到时候,政府可以在那条新修好的路边,堂堂正正地立一块功德碑或者纪念牌,清晰地告诉所有来往的行人和客商——‘此路段由某某公司捐资修建’。
这样,企业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正面宣传,广告效果自然就有了。
而政府呢,既改善了交通,又没有动用宝贵的财政资金,只是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名誉上的肯定。
这怎么着也算是对捐赠方的一种回报和人情上的平衡吧?
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目的纯粹,谁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
古天明震惊地看着顾方远,眼神复杂。
心中暗自思忖:得亏这小子志不在官场,没有进入政府系统里摸爬滚打,否则就凭他这层出不穷、既大胆又精妙的点子,那些跟他打交道的商人,还不得被他玩得团团转,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他顺着顾方远的思路往下想:
如果真有企业愿意真金白银地拿出来帮忙修桥铺路,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政府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成了大事,那么适当地为这样的企业做一些正面宣传,似乎也合情合理,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这样一来,地方建设的财政压力确实能减轻不少。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他很快就苦笑着将这个过于“理想化”的想法抛诸脑后了。
这年头,改革开放才几年?
有几个商人能在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利润之前,就敢随随便便掏出几百万巨款,仅仅是为了打一个可能见效缓慢的“广告”?
想想都觉得是天方夜谭,完全不现实。
他们江南省能出一个像顾方远这样既有实力、又有魄力、还舍得投入的“冤大头”,已经算是烧高香了,怎么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
如果顾方远此刻能听见古天明的心声,恐怕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后世,别说几百万的广告投入,就是几亿、几十亿的营销费用,对于那些志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品牌的企业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的商人,大多还处在原始积累和谨慎观望的阶段。
尚未完全意识到,在改革开放这片广阔的蓝海中,未来的赚钱速度和规模将会有多么惊人,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又将有多么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