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批判(1 / 4)

    这些争吵的声音落在李显穆耳中,下一瞬就直接被过滤掉。

    他持着笏板,微微眯起了眼,于是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入他的耳中。

    对朝臣的争吵,他并不在意,他并没有强势到,一定要整座文庙都按照他的意志去选每一个人。

    许多人都处于可上可不上的状态,他只要控制总纲,具体人选就自然在他控制范围内,这就是创造规则的益处。

    那些被邀请进皇宫旁观的人则大开眼界,原来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吵起架来也是如此,相互揭短,某种程度上和民间骂街的泼妇也没有什么区别。

    朱棣在上首则乐的开怀,吵一吵好啊,吵到最后就需要他来做决定,这让他觉得心中大快,感受到了当初先帝立历代帝王庙时的感受,一尊尊古代的贤君,谁能入庙,谁又被踢出去,皆在掌中。

    七十二人名单被定下来的速度说不上慢,其中有许多是朱棣从奏章中选出来的入选极多的,即便是有人反对,也很快就被更多的人斥退。

    毕竟其中有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争议,诸如荀子这种人,以及曾经名列四圣的孔子弟子,即便是不能列入十哲,可仅凭《大学》、《中庸》作者的身份入七十二人也合理,再比如东汉末年号称汉末三杰之一的卢植,当世大儒,有平定黄巾之功,和宦官坚决做斗争,而后又反对董卓。

    三国演义中袁绍最为精彩的那一幕,剑指董卓说“我剑也未尝不利”的高光时刻,袁绍有没有不知道,但卢植是真的有当廷反对董卓立刘协而废刘辩。

    无论从哪方面看来,卢植入七十二人都无可争议。

    若非卢植的学术影响力只局限于当时,而未曾流传于后世,且最后接受了袁绍的任命,若他当初因为反对董卓而死,他甚至是有资格入十哲、满足三不朽的圣人。

    在这些争吵的声音中,却有一些人很沉默,比如李显穆,比如礼部尚书郑欢,再比如当初在朝堂上和李显穆争辩的一众有大儒之名的翰林学士以及御史。

    在朝臣之后的人群中,许多人都在悄然望着李显穆这里,他们在等着今日最激烈的一场争执。

    心学和理学的争斗早就不是潜藏于水面之下,即便是民间也知道双方不对付,堪比汉朝的古今经学之争,势必要斗个高低上下,尤其是这些年得益于皇帝推崇、李显穆官位精进,心学发展如火如荼,感觉到不妙的理学反抗愈发激烈。

    如今李忠文公要入文庙

最新小说: 你尽管造反,镇压失败算朕输 晋末长剑 自有日月照山川(科举) 王猛传奇 长生种开启了猎人朋友圈 升龙 我在大明开超市 修仙界路人女主 白月光破棺而出 乱世荒年:从打猎开始无限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