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永远的学徒
王师傅七十岁生日那天,博物馆休馆半天,专门给他办了场“谢师宴”
。
来的都是他的徒弟,有头花白的老伙计,有像小陈这样半路拜师的,还有小满和那个自闭症孩子这样的“小徒弟”
,满满当当坐了一院子。
叶东虓特意定做了个蛋糕,上面用巧克力做了把小刨子和一个榫卯模型,王师傅看着,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我这辈子,没收过这么多徒弟。”
他举起酒杯,手有点抖,“以前总说,手艺怕失传,现在不怕了,你们手里的刨子,就是我的底气。”
小陈给王师傅鞠了一躬,递上自己新做的一把榫卯结构的太师椅:“师傅,这椅子用了您教的‘攒边打槽’工艺,您试试,稳当不?”
王师傅坐下,前后晃了晃,点头:“嗯,卯眼打得深,榫头留得足,有我当年的影子。”
小满则送上了自己刻的木牌,上面写着“永远的学徒”
,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王爷爷,您说过,做木匠的,一辈子都是学徒,得跟着木头学。”
王师傅摸了摸小满的头,眼眶有点红:“对,木头是最好的师傅。
它教你耐心,教你诚实,教你怎么在硬邦邦的世界里,找到柔软的平衡。”
宴会上,徒弟们轮流给王师傅敬酒,说的都是木头的事:谁的榫头终于做到严丝合缝,谁用边角料做出了新奇的玩意儿,谁教自己的孩子认榫卯……王师傅听着,时不时插一句:“记得顺木纹刨”
“胶别涂太多,木头要透气”
。
叶东虓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技艺封存在某个时刻,而是像王师傅这样,把自己活成一座桥,让手艺从过去流到未来。
而每个站在桥上的人,不管学了多久,永远都是那个对着木头心怀敬畏的学徒。
第二十三章木头上的年轮书
年底,出版社把博物馆的老物件故事编成了书,名叫《木头上的年轮》。
叶东虓和江曼联手写了序言,里面有句话:“每个老物件都是一页书,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人与木头相依为命的历史。”
式就在博物馆的互动区举行,来的人比想象中多。
有抱着孩子来的年轻父母,说想让孩子知道“家具不是从工厂里冒出来的”
;有头花白的老人,在书里找自己用过的工具;还有林溪这样的学生,拿着书对照着展品看,说“书上的字突然活了”
。
李伯翻到讲墨斗的那一页,指着自己的照片,跟旁边的人说:“这墨斗啊,当年救过急……”
说着说着,声音就低了,眼睛却亮了。
周婶则把书里周木匠的榫卯模型照片折了角,说要带回家,“让孙子看看爷爷的手艺”
。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个自闭症孩子,他拿着书,一页页摸过去,突然指着一把木勺的图片,说:“小张哥哥做的。”
他妈妈眼圈一红,对叶东虓说:“这书里的每个字,都带着木头的温度,孩子能懂。”
叶东虓把第一批书送给了馆里的老物件“认养人”
——那些送来工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