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凑到门口,望着天边的七彩光带,像孩子一样欢呼。
王满堂的手指在空中划着,仿佛在描摹那道虹,眼角的泪混着笑,亮晶晶的。
第十四章记忆角的新故事
叶东虓把雨夜的故事写进了“故事本”
,旁边配上护理员拍的照片:马灯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脸上的皱纹里盛着光。
赵大爷看了,在旁边加了句:“比当年抢救机床时,多了份甜。”
记忆角又添了新展品:朵朵送给王满堂的歪扭坐垫,郑德山哼厂歌时用的旧收音机,李建国大爷煮姜汤的铝锅……甚至有片老槐树叶,是雨夜落在马灯上的,被张桂兰大娘压在了故事本里。
“这些东西,看着普通,”
江曼对新来的志愿者说,“可每样都藏着日子的温度。”
志愿者是个大学生,看着展盒里的半块水果糖,突然说:“我爷爷也有这样的糖,他总说‘当年的糖,甜到心里’。”
有天,那个阿尔茨海默症的老陈大爷,突然拿起记忆角的齿轮模型,准确地说出了型号:“这是12的,当年我一天能修二十个。”
郑德山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老陈,你记起来了!”
老陈大爷咧嘴笑了,又忘了自己说过什么,却紧紧攥着齿轮,像握着稀世珍宝。
夕阳透过记忆角的窗户,照在那些老物件上,镀了层金边。
叶东虓望着窗外的老槐树,树叶绿得亮,树下,郑德山正推着王满堂散步,张桂兰大娘跟在旁边,手里拿着刚纳好的鞋垫,准备给赵大爷送去。
他突然明白,奉天养老院最珍贵的展品,不是那些旧物,而是正在生的故事——是老伙计们的陪伴,是陌生人的善意,是这些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却永远温热的人情。
就像那棵老槐树,根扎在过去的土里,枝叶却向着未来,一年年,抽出新的绿。
第十五章葡萄架下的约定
入秋时,叶东虓搭的葡萄架爬满了藤蔓,挂着一串串青葡萄。
郑德山每天都去数,说:“等紫了,就请老伙计们吃,像当年在厂里分福利。”
王满堂坐在轮椅上,看着葡萄藤,手指跟着藤蔓的缠绕轨迹动,像在画某种暗号。
赵大爷从家里翻出个旧酒坛,洗刷干净了摆在葡萄架下。
“这坛子里,当年泡过人参,也泡过杨梅,”
他摸着坛口的包浆,“等葡萄熟了,咱们自己酿,比商店买的香。”
李建国大爷拍着胸脯:“酿酒的方子我懂,放冰糖,封坛时滴三滴酒引子,保准甜。”
张桂兰大娘则用碎布拼了块桌布,铺在葡萄架下的石桌上,上面绣着葡萄串,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热闹。
“当年车间办联欢会,我就绣过这样的桌布,”
她说,“老周说‘桂兰的手,比葡萄藤还巧’。”
一天午后,老陈大爷突然指着葡萄藤,清晰地说出两个字:“搭架。”
郑德山愣了愣,随即大笑:“对!
当年就是你帮食堂搭的丝瓜架,说‘要让藤蔓顺着杆爬,才结得多’!”
老陈大爷咧开嘴,露出模糊的牙齿,眼里的光像被点燃的灯。
叶东虓把这一幕拍下来,洗成照片贴在故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