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学的时候,扎破的手指头比你多,针线活啊,得有耐心。”
郑德山总来凑热闹,给姑娘们讲老周当年怎么追大娘的:“就因为她绣的‘囍’字歪歪扭扭,老周说‘这才叫独一无二’。”
姑娘们笑作一团,缝纫机“咔嗒”
的声响里,混着年轻的笑声,像新旧时光在轻轻碰撞。
年底的非遗展上,大娘和姑娘们合作的“养老院百福图”
惊艳了全场——布上绣着老槐树、葡萄架、记忆角,每个福字都藏着一个老人的故事。
第六十二章槐树下的“代际棋局”
社区举办“祖孙象棋赛”
,郑德山成了名誉裁判。
他虽然记不清棋路,却总能准确指出“马不能走直路”
“象不能过河”
,孩子们都叫他“规矩爷爷”
。
小宇的儿子小乐才六岁,拿着棋子往棋盘外扔,郑德山不恼,捡起来说:“这是‘兵’,得一步一步往前挪,像咱们过日子,急不得。”
小乐似懂非懂,把“兵”
摆回原位,突然说:“爷爷,你的手像老槐树的皮。”
郑德山哈哈大笑,把小乐抱到膝头:“这树上啊,住着好多爷爷的老伙计,他们也在看咱们下棋呢。”
风穿过槐树叶,棋子在棋盘上轻轻碰撞,出“嗒嗒”
声,像老伙计们在拍手叫好。
比赛结束后,小乐得了“最认真奖”
,奖品是郑德山亲手削的木棋子,上面还留着淡淡的槐花香。
第六十三章壁炉边的“味道实验室”
李建国大爷的菜谱成了社区食堂的“灵感库”
,厨师们照着方子改良出“新东北菜”
:无糖版锅包肉、杂粮贴饼子、酸菜豆腐丸子。
李大爷每天都去“督查”
,尝一口就知道:“醋放少了,当年老叶就爱这口酸。”
有个年轻厨师想加辣椒,被李大爷拦住了:“咱东北菜,讲究的是‘鲜’,不是‘辣’,就像做人,本味最要紧。”
后来这道菜成了招牌,食客们说:“吃着像家里的味儿,踏实。”
壁炉边的“味道博物馆”
添了个新展柜,放着改良后的新菜品照片,旁边配着老菜谱的手稿。
叶东虓写了句注解:“老味道的新故事,是给日子加了勺糖。”
第六十四章记忆角的“数字时光机”
江曼带着团队给养老院做了“数字记忆库”
,把老照片、录音、故事本都存进了云端,还做了3d虚拟展厅。
老人动动手指,就能“走进”
当年的机床厂车间,听见熟悉的机床声。
赵大爷的孙子从国外回来,用vr眼镜“逛”
记忆角,看着虚拟的爷爷在棋盘前笑,突然红了眼:“爷爷,我好像真的摸到您的拐杖了。”
郑德山凑过来看热闹,指着虚拟的王满堂说:“这小子,当年偷棋子的样儿一点没变。”
数字库还能“穿越”
——小乐戴上眼镜,看到年轻的郑爷爷在车间扛沙袋,惊呼:“爷爷当年好厉害!”
郑德山摸着他的头说:“厉害的不是我,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