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了对付不了这等顽疾。\"岐伯年语气坚定,\"《伤寒论》里附子用到过二枚,换算成现代剂量也不小。关键在于配伍和煎法。你看我用了30g甘草,《神农本草经》说甘草'解百药毒',又能调和诸药;黑豆也是解毒的,和乌附同煎,既能制其毒,又不损其效。这就叫'有制之师,可以决胜'。\"
他又仔细看了看申立强的眼睛:\"服药后可能会有反应,比如身上微微出汗,或者膝盖处有麻热感,这是阳气通行、寒湿外散的好现象。如果出现口舌发麻、心慌,立刻停服,喝一碗绿豆汤解之。不过按我的煎法,这种情况很少见。\"
申立强攥紧了处方,仿佛攥着救命稻草:\"岐大夫,我信您!就算有风险,也比锯腿强!\"
第三章:药入沉疴如春至,寒散痛止似冰融
申立强回家后,严格按岐伯年的嘱咐煎药。砂锅在煤炉上咕嘟咕嘟煮了四个小时,满屋子都是浓烈的药香——那是附子干姜的辛温,混着麻黄桂枝的发散,还有薏苡仁的清润。第一剂药喝下去两个小时后,他正靠在沙发上,忽然觉得左膝盖先是一阵发麻,接着涌起一股暖流,从膝盖骨缝里往外冒,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麻热感才慢慢退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久违的轻松。当晚,他竟然睡了个安稳觉,只在半夜疼醒一次,比之前减轻了大半。
第二天复诊,申立强的气色好了不少,虽然膝盖还是肿,但疼痛明显减轻。岐伯年诊过脉,沉弦之象稍缓,点头道:\"效不更方,原方再服三剂。记住,药要温透,不可凉服。\"
三剂药服完,奇迹发生了。申立强能扶着桌子慢慢站起来了,膝盖的肿胀消了三分之一,皮肤不再紧绷发亮,按下去有了弹性。最让他欣喜的是,疼痛只剩下轻微的酸胀,夜里能睡整觉了。
\"岐大夫,您这药真是神了!\"他走进诊所时,竟然能小步挪着走了,\"昨天我试着弯了弯膝盖,能屈到90度了!您看这肿,是不是小多了?\"
岐伯年仔细检查,肿胀处按之凹陷能缓慢恢复,舌下青筋颜色也淡了些。\"寒湿渐散,痰瘀渐化,但病根未除,不可停药。\"此次处方,他将川乌、附子各减至100g,加了鹿角胶15g(烊化),\"鹿角胶温补肾阳,生精益髓,能加快骨缝里的气血生化,就像给重建的河道加固堤坝。\"
又服五剂,申立强的膝盖已经消肿大半,能拄着拐杖出门了。他特意买了些云州特产的糖炒栗子送到岐仁堂:\"岐大夫,您看我这腿,能走路了!去医院......去那边看了,说那'水'少多了,不用抽水了。\"他差点说漏嘴,赶紧改成\"那边\",免得用了西医术语。
岐伯年看着他日渐康复,脸上露出笑容:\"病去如抽丝,尤其是这种沉寒痼冷之疾,更要耐心。接下来附子、川乌减至80g,加黄芪60g,党参30g,补补脾胃之气。脾主肌肉,脾气足了,关节周围的肌肉才能强健,稳住筋骨。\"
第四章:鹤膝回春凭气化,真火内旺自康强
前后共服十五剂药,历时二十余天,申立强的左膝竟然恢复得和正常膝盖差不多了。肿胀完全消退,皮肤颜色如常,屈伸自如,甚至能做下蹲动作。他特意回了趟老家,在田埂上走了几圈,村里人都惊得合不拢嘴:\"立强,你那腿不是要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