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热嘛,总想喝点凉的......\"
\"凉的进了肚子,就像给脾胃泼冷水。\"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抽出一格抽屉,里面的葛根切片码得整整齐齐,黄白色的断面带着细纹,\"《神农本草经》说葛根能'起阴气',啥意思?就是能把脾胃里的阳气往上提。你脾胃被冰着,阳气升不上去,脖子这儿的筋络得不到滋养,就像地里没水浇,草都蔫了,能不僵吗?\"
正说着,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广场舞队服的大妈,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嗓门亮得很:\"岐大夫!我那老姐妹张桂兰让我来道谢,说您给的方子太管用了,她那脖子能转着圈跳《最炫民族风》了!\"
是住在老街的李大妈,广场舞队的领队。岐大夫笑着迎上去:\"张大妈那是自己注意得好,药喝了,也不贪凉了。\"
\"可不是嘛!\"李大妈把布袋子往案上一放,\"她以前跳完舞就往空调房钻,说歇脚,结果脖子疼得抬不起来,贴了三盒膏药都没用。您给开了七付药,喝完就能甩胳膊了,今天非让我给您带点她蒸的槐花糕。\"
晓雨好奇地问:\"张大妈也是脖子的毛病?\"
\"跟你差不多,但她是受了风寒。\"岐大夫拿起块槐花糕,递给晓雨一块,\"张大妈去年冬天跳完舞,出了身汗就站在风口唠嗑,回来就说脖子像被绳子勒住,连带着肩膀都抬不起来,穿件毛衣都费劲。\"
\"那她喝的啥药?\"晓雨咬了口槐花糕,甜丝丝的带着清香气。
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抓药,一边抓一边说:\"就是《伤寒论》里的葛根汤。你看这几味药——葛根十二克,麻黄六克,桂枝六克,芍药六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枚......\"他把药材依次摆在案上,葛根片厚实,麻黄茎细如发丝,桂枝带着淡淡的辛香。
\"这葛根是君药,就像个升降机。\"岐大夫拿起一片葛根,对着光看,\"它味辛,能把脖子这儿堵着的寒气往外散;又能鼓着脾胃的阳气往上走,给筋络送养料,让僵了的筋重新活过来。《本草便读》说它'其根寓升发之意',可不是说它能往上长,是说它能让气血往上走,给脑袋和脖子'松绑'。\"
他又拿起麻黄:\"这麻黄像个开闸的,能把皮肤的毛孔打开,让钻进骨头缝里的寒气顺着汗排出去。张大妈是出汗后受的风寒,毛孔本来开着,寒气趁机钻进去,麻黄正好能把它们赶出来。\"
\"那这桂枝和芍药呢?\"晓雨指着那两堆药材,桂枝是细条,芍药是圆片。
\"这俩是搭班子的。\"岐大夫把桂枝和芍药凑在一起,\"桂枝是温的,能把气血赶到筋络里;芍药是酸的,能把筋络收一收,不让气血跑得太散。《伤寒论》里说'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就像给气血搭了条顺顺当当的路,让它们在脖子这儿好好走,不堵车。\"
李大妈在旁边插话:\"张大妈喝第一副药就说管用,喝完浑身热乎乎的,出了层薄汗,脖子就松快了。她那孙子还笑她,说奶奶脖子转得比风扇还快!\"
晓雨眼睛亮了:\"那我这情况,也能用这方子?\"
岐大夫摇摇头:\"你比张大妈多了层问题——她是突然受了风寒,你是长期低头加贪凉,气血瘀得深,还带点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