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她脖子不疼了,昨晚还陪我看动画片了!\"
是楼上王老师的女儿萌萌。王老师是中学老师,天天低头改作业,颈肩疼了三年,上个月来就诊,喝了葛根汤,现在好多了。
\"你妈现在还总低着头改作业不?\"岐大夫摸摸萌萌的头。
\"不了不了,\"萌萌晃着辫子,\"我妈现在改会儿作业就站起来,按您说的'写米字',还在办公室放了盆薄荷,说闻着舒服。\"
岐大夫笑了:\"这就对了。治病不光靠药,还得靠自己调。《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最好的大夫,是教你别生病。脖子这地方皮薄肉少,最容易招邪,平时就得护着点——别总低头,别贪凉,有空多仰头看看天,让气血顺顺当当往上走。\"
晓雨拿着方子,心里踏实多了:\"岐大夫,我这喝完药,多久能好啊?\"
\"你年轻,气血活,七副药下去,脖子肯定能松快。\"岐大夫送她到门口,\"记住,药是帮手,真正治病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习惯。把脖子当回事,它才不会给你'念紧箍咒'。\"
晓雨走后,老王也扛着工具箱离开了,嘴里还念叨着\"今晚就煮药\"。李大妈帮着收拾案台,一边擦药碾子一边说:\"您这方子真神,老街新区的,谁脖子不舒服了,都往您这儿跑。\"
岐大夫望着窗外,太阳已经升高了,石板路上的露水干了,几个晨练的老人慢悠悠走过,脖子转得活泛。药柜里的葛根片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藏着无数个疏通经络的秘密。
\"不是方子神,是老祖宗的智慧神。\"岐大夫拿起那本《伤寒论》,轻轻翻开,\"这葛根汤流传了两千年,治的就是老百姓脖子上的'紧箍咒'。只要摸准了病因,让气血顺了,筋络通了,再难缠的毛病,也能慢慢好起来。\"
中午时分,晓雨又折了回来,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岐大夫,我妈听说我来您这儿了,让我给您带点她熬的小米粥,说您看诊辛苦,得养养胃。\"
岐大夫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小米粥的香气混着淡淡的枣香飘出来。\"你妈这是懂养生的,小米养脾胃,正好配着葛根汤,帮你把阳气提上去。\"
晓雨笑了:\"我妈还说,等我好了,让我带她来谢谢您,她那广场舞队好几个阿姨都有这毛病呢!\"
岐大夫摆摆手:\"不用谢,我这岐仁堂,本就是给街坊邻里解病痛的。\"他指了指墙上的匾额,\"'仁'字当先,只要能让大家脖子不疼,脑袋清亮,比啥都强。\"
下午,岐仁堂里又来了几个患者,有开超市的老板娘,总低头点货;有刚退休的老教师,改作业改出了颈椎病;还有个做直播的姑娘,天天对着手机点头,脖子僵得像块木头。岐大夫都耐心地问诊、开方,讲着葛根汤的道理,说着护颈的法子,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药柜的药材上,照在患者舒展的眉头上,也照在岐大夫温和的笑脸上。
夕阳西下时,晓雨发来微信:\"岐大夫,刚喝完第一碗药,浑身暖暖的,脖子好像真的松快了点!\"岐大夫回了个\"好好休息\"的表情,合上《伤寒论》,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巷子里飘来晚饭的香气,他知道,明天一早,岐仁堂的门还会准时打开,等着那些被颈肩病痛困扰的人,等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