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正说着,王阿姨突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我老伴儿还有个毛病,就是老觉得口干,喝水也不管用,这跟肝血虚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岐大夫解释道,“肝肾阴虚的人,津液不能上承,就会口干舌燥,甚至眼睛干涩、鼻腔干燥。这时候光喝水没用,得补肝肾之阴,让津液自己‘生’出来。就像地里干旱了,光洒水不行,得把地下的水源接通,地里才能真正湿润起来。”
他看向陈默:“您是不是也常有这种感觉?尤其是下午到晚上,口干得厉害,喝很多水还是渴?”
陈默使劲点头:“对对对!我还以为是空调吹的呢!”
“这就是肝肾阴虚、津液不足的表现。”岐大夫回到案前,拿起陈默的药方,“一贯煎里的生地黄、麦冬就是滋阴生津的,等您吃一段时间,肝肾之阴补足了,口干的情况自然就好了。”
第四章:方药背后的中医智慧
夜深了,诊所里只剩下岐大夫和陈默。陈默看着药方上“一贯煎”三个字,忍不住问:“大夫,这方子为什么叫‘一贯煎’啊?有啥讲究吗?”
岐大夫放下笔,慢慢说道:“这个方子是明代名医魏玉璜创制的,‘一贯’者,‘一以贯之’也。它的思路很巧妙,不像一般的疏肝方那样单用理气药,而是抓住了‘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的根本,从滋阴养血入手,让肝气自然条达。就像治水,与其一味筑堤堵截,不如疏通河道,同时保证水源充足,水自然就流得顺畅了。”
他顿了顿,又说:“你看方子里的生地黄,用了一两五钱,这在一般方剂里算是大剂量了,为什么?因为它要滋补肾阴,填补‘精血之源’。当归养血活血,让补进去的血能流动起来;枸杞补肝肾、益精血,是生地的‘好帮手’;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燥,因为肺金能生水,润肺也等于间接补肾;沙参养阴清肺,和麦冬一起增强滋阴的力量。最后只加了一钱川楝子,还是炒过的,减少苦寒之性,轻轻疏理一下肝气,就像给顺畅的水流稍微拨正一下方向。”
陈默听得入了迷,原来小小一张药方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大夫,那小建中汤呢?它跟一贯煎有啥不一样?”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的方子,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的人。”岐大夫拿起另一张纸,写下小建中汤的组成,“你看,桂枝和白芍的比例是1:2,桂枝温阳,白芍养血,饴糖甘温补中,这三味药是核心,就像给脾胃这个‘炉子’里添柴火,让它能正常运化食物,生成气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这个方子重在‘建中’,也就是强健脾胃的中枢功能,脾胃好了,气血自然就足了,肝郁也就不容易发生了。”
他看着陈默,语重心长地说:“中医治病,讲究‘求本’。肝郁只是表象,就像河里的水不流动了,可能是因为河道淤塞,也可能是因为上游没水了。您的情况就是上游‘肝血肾精’不足,所以治疗的时候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通过补肝肾、养精血来让肝气自然条达。这就像种树,光修剪枝叶没用,得把根扎深了,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树才能长得枝繁叶茂。”
尾声:药香袅袅,肝血渐充愁绪消
陈默拿着药方走出岐仁堂时,巷口的路灯已经亮了。晚风带着药香,吹在脸上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