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能治,但不能用输液那套,得用‘温补’的法子,”岐大夫语气肯定,“《针经》里有句话:‘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你现在阴阳都亏,扎针效果有限,得靠艾灸补阳气,再配着古方温脾胃、固肠胃,双管齐下才管用。”
他说着就起身,从药柜里拿出几个纸包,又写了张处方递过去:“我先给你开两副‘附子理中汤’,这方子是从《伤寒论》的‘理中汤’加了附子来的,里面有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再配附子,专门治你这脾胃虚寒的证。”
见王庆瑞盯着处方看,岐大夫又解释:“《神农本草经》里说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你手脚凉、呕吐,就是‘寒邪中焦’,附子能把脾胃里的寒气散出去;干姜也是温中的,人参补元气,白术祛湿,甘草调和脾胃——这方子喝下去,先把你脾胃的‘火’点起来,才能慢慢吃东西,不然再好的药也吸收不了。”
小周赶紧把处方收起来,王庆瑞又问:“那艾灸什么时候开始做?我听人说艾灸能补阳气,就是不知道我这情况能不能灸。”
“现在就能做,先从‘中脘穴’开始,”岐大夫引着他到里间的治疗床,“《内经》里说‘腑会太仓,即中脘也’,中脘是胃的募穴,管着六腑的气机,灸这里能温胃健脾。以前古人灸是用艾绒搓成小圆锥,直接放皮肤上烧,叫‘一壮’,现在为了不烫伤,我们用隔姜灸,效果是一样的。”
徒弟已经准备好了新鲜的生姜片,切成半厘米厚,又把陈艾绒捏成小团。岐大夫接过姜片,敷在王庆瑞肚脐上方四寸的中脘穴上,再把艾绒团放在姜片上点燃。淡青色的艾烟飘起来,带着淡淡的草药香,王庆瑞只觉得肚子上慢慢暖起来,那股暖意顺着经络往四肢漫,之前的坠胀感竟轻了些。
“灸57壮,”岐大夫守在旁边,时不时调整一下艾绒的位置,“57这个数不是随便定的,《难经》里说‘虚则补之’,57属阳数,能助阳气生发。你现在脾胃虚到极致,得用足够的壮数把胃气提起来。”
艾灸的过程中,王庆瑞竟慢慢睡着了——这一个多月他就没睡过安稳觉,此刻暖意在身,竟觉得格外踏实。等57壮灸完,岐大夫轻轻取下姜片,他才醒过来,摸了摸肚子,突然说:“岐大夫,我好像有点饿了,想喝点粥。”
岐大夫笑了:“这就对了!中脘穴灸通了,胃气就慢慢恢复了。回去让家里煮点小米粥,少放糖,先养着脾胃,附子理中汤早晚各一副,温服,别放凉了。三天后再来,咱们灸‘气海穴’。”
王庆瑞这才露出半个多月来第一个笑脸,起身时也不用小周扶了,自己能慢慢走。小周在旁边记着注意事项,岐大夫又叮嘱:“这三天别吃生冷、油腻的,水果也别吃,江南的湿邪还没散,再沾凉的就白费功夫了。”
三天后,王庆瑞再来时,气色明显好了些,脸上有了点血色,说话也有力气了:“岐大夫,您开的药真管用,我现在一天能吃两碗粥,痢疾也少了,一天就两三次。”
岐大夫诊了脉,点点头:“脉比之前有力了,但还是虚,得接着补元气。今天灸气海穴,《针灸大成》里说气海是‘元气之海’,灸这里能生发元气,滋荣百脉,还能帮你长点肉。”
这次灸的是肚脐下方一寸半的气海穴,岐大夫用了100壮。艾烟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