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中,王庆瑞感觉小腹暖暖的,之前手脚的麻木感轻了不少,灸完后起身走了两步,竟觉得身上轻快了些,不像之前那样沉了。
“气海、关元、足三里,这是中医的三大保健穴,”岐大夫一边收拾艾绒,一边说,“你以后要是再出差,回来可以偶尔灸灸足三里,能护着胃气。下周咱们灸足三里,再配着‘真人养脏汤’,把你这痢疾彻底止住。”
又过了一周,王庆瑞来复诊时,已经能自己走进医馆,西装虽然还是宽松,但脸上的蜡黄退了,眼下的乌青也浅了。岐大夫这次给他开了“真人养脏汤”加附子,笑着解释:“这方子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专门治‘久虚久痢’,你这痢疾拖了一个多月,肠道的‘固摄’功能弱了,得用它来补养脏腑、固涩止泻。”
他指着处方上的“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这些药都是‘固涩’的,能把肠道的‘门户’关紧,不让津液白白流失;再加上附子温阳,人参补气血,你之前耗的元气,得靠这方子慢慢补回来。”
当天灸的是足三里穴——在膝盖下方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的位置。岐大夫灸了37壮,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灵枢》里说‘合治内腑’,灸这里能引阳气下交阴分,帮着胃气生发,以后你吃饭香了,气血才足。”
灸完足三里,王庆瑞摸了摸自己的腿:“岐大夫,我这手脚现在不冰了,晚上也能睡整觉了,就是有时候还觉得身上有点沉。”
“那是湿邪还没散干净,”岐大夫说,“下次来咱们灸阳辅穴,这是胆经的经穴,能接续阳气,散清湿邪,你手脚麻木、皮肤糙的毛病,灸它就管用。”
就这样,王庆瑞每周来岐仁堂两次,先是附子理中汤温脾胃,再是真人养脏汤固肠胃,配合着艾灸:中脘穴补胃气,气海穴生元气,足三里养脾胃,阳辅穴散湿邪。每次艾灸后,他的状态都能好一分——先是痢疾止住了,再是疟疾没了踪影,手脚的麻木疼痛渐渐消失,皮肤也慢慢变得光滑,体重也一点点往回涨,从120斤回到了135斤。
一个月后的某天上午,王庆瑞再来时,穿了件合身的衬衫,脸色红润,精神头十足,进门就笑着递上一盒茶叶:“岐大夫,太谢谢您了!我昨天去公司开会,同事都说我像换了个人。现在我吃饭香,睡觉好,手脚也有力气,上周去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了。”
岐大夫给他诊了脉,脉已经变得平缓有力,舌苔也不腻了:“好了,你这阴阳已经补回来了,湿邪也散了,药可以停了,以后注意保养就行。”
他又嘱咐:“以后再去江南这种潮湿的地方,记得带点干姜,泡水喝能祛寒湿;别再熬夜了,‘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养好了,脾也能跟着好;生冷海鲜尽量少吃,脾胃喜温恶寒,护住脾胃,就不容易生病。”
王庆瑞连连点头:“您说的我都记着,以后我肯定注意。对了,我有个朋友也是常年出差,总闹肠胃病,我把他介绍来您这儿,您可得多费心。”
岐大夫笑着应了:“放心,来的都是客,我都会好好看。”
那天下午,岐仁堂里又来了不少病人,有老太太来治关节炎,有年轻人来调失眠,岐大夫依旧耐心地问诊、开方、教徒弟艾灸。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黄帝内经》的书页上,那句“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