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青石板路,映得“岐仁堂”的木质牌匾泛着温润的光。堂前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偶有晨练的老人路过,会笑着朝里喊一声:“岐大夫,早啊!”
岐大夫正坐在案前碾药,竹制的药碾子转得慢悠悠,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甘草香。他五十上下年纪,穿一件素色棉褂,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那是常年抓药、把脉练出来的习惯。旁边的小徒弟阿砚正蹲在地上整理药箱,嘴里嘟囔着:“师父,昨儿张婶说她孙子吃多了蛋糕,夜里闹肚子,今天该来复诊了吧?”
“嗯,记着点。”岐大夫头也没抬,手里的药碾子没停,“现在人日子好过了,嘴也杂,可脾胃的能耐没跟着长,饮食不化的毛病就多了。《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不是虚言。”
话音刚落,堂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跟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捂着肚子走进来,额头上渗着汗:“岐大夫,您快给我看看,这肚子胀得难受,还反酸水,昨晚折腾半宿没睡着。”
阿砚赶紧搬了张凳子让他坐下,岐大夫放下药碾子,伸手搭在小伙子的手腕上,又翻开他的眼皮看了看,问道:“小伙子,昨晚吃什么了?”
“嗨,别提了!”小伙子苦着脸叹气,“昨儿公司团建,去吃了火锅,一群人热闹,就多吃了几盘毛肚、肥牛,还喝了两瓶冰啤酒。当时没觉得啥,半夜里肚子就开始闹腾,胀得跟揣了个皮球似的,嘴里还发苦。”
岐大夫点点头,又按了按他的上腹部,小伙子疼得“嘶”了一声。“你这是吃了热性的东西,又贪凉喝了冰酒,寒热交杂,把脾胃的运化给堵了。”他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着,“《景岳全书》里说,伤于热性食物导致的饮食难化,可用二陈汤加黄连、山楂。你这情况,正好对证。”
小伙子凑过来看处方,疑惑地问:“岐大夫,这二陈汤是啥?加了黄连、山楂管用吗?”
“二陈汤是治痰湿的常用方,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正好能化掉你肠胃里积的湿热。”岐大夫耐心解释,“黄连味苦性寒,能清你胃里的热;山楂呢,《本草纲目》里说它‘化饮食,消肉积’,你吃了不少肥牛、毛肚,都是肉食,山楂能帮着把这些积滞化开。这几味药配在一起,既能清湿热,又能消食积,你的肚子就不胀了。”
阿砚在旁边记笔记,忍不住问:“师父,要是吃了别的东西不消化,也用二陈汤吗?”
“那得看吃了啥。”岐大夫笑着摸了摸胡子,刚要细说,堂外又进来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拎着个菜篮子,脸上带着愁容:“岐大夫,您帮我瞧瞧,我这两天不想吃饭,一吃就胀,还嗳气,闻着油味就犯恶心。”
“王大姐,你这是咋了?”岐大夫认得她,是隔壁菜市场卖菜的,平时挺利索的一个人。
王大姐叹了口气:“还不是前天我闺女回来,说想吃我做的手擀面,我就多和了点面,烙了饼、擀了面条,一顿没吃完,剩下的我怕浪费,昨天一天就着咸菜全吃了。结果昨儿下午就开始胀肚子,今天连菜都不想卖了。”
岐大夫搭脉后,又让她伸舌头看了看,说:“你这是伤了湿面了。面性黏滞,吃多了容易积在肠胃里,加上你这两天天热,湿气重,湿和面裹在一起,脾胃运化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