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6章 脑后反骨魏文长

第26章 脑后反骨魏文长(2 / 3)

口风,魏延却大喊:“丞相虽亡,吾自健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

最富戏剧性的是“烧绝栈道”事件。魏延得知杨仪率军撤退,竟抢先烧掉栈道,阻止杨仪回蜀。两人同时上表刘禅“告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谁反?”董允、蒋琬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三国志》)。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为魏延的悲剧埋下伏笔。

四、马岱斩魏延:历史真相与民间演绎

魏延与杨仪的军队在汉中对峙时,魏延部下得知真相,纷纷散去。《三国志》载,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被马岱追上斩杀。但民间传说却精彩得多:

-《三国演义》版:魏延在阵前大喊“谁敢杀我”,连喊三声,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落;

-《蜀祷杌》版:魏延逃亡时,路过一个叫“落魂桥”的地方,突然狂风大作,他抬头见桥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魏延死此”四字,吓得坠马被斩。

更离奇的是《搜神记》中的记载:魏延死后,头颅滚到诸葛亮墓前,突然开口说:“丞相,某实无反心!”守墓士兵吓得半死,报告后主后,刘禅命人将魏延头颅厚葬,却在墓中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着:“若延谋反,教灭三族;若延被诬,愿为厉鬼,杀杨仪以报!”

杨仪的结局也充满讽刺。他回到成都后,觉得自己“讨逆有功”,理应接替诸葛亮,却只封了个中军师,没有实权。《三国志》载,他常常“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甚至对费祎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率全军降魏!”最终被流放自杀,印证了魏延血书中的“厉鬼索命”传说。

五、千年翻案:从“反贼”到“悲剧英雄”的认知转变

魏延的“谋反”罪名,历来争议不断:

1.《三国志》的暧昧:陈寿既说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又定性为“叛逆”,态度模棱两可;

2.《魏略》的翻案:称是杨仪因私怨陷害魏延,魏延“本无反意,不战而走”;

3.民间的同情:戏曲舞台上,魏延常以“白脸”形象出现(奸臣脸谱),但《斩魏延》的唱段里,却有“叹英雄未遇明主”的悲叹。

明代学者李贽更是为其鸣不平:“魏延可取长安,孔明不肯,又欲杀魏延,何也?盖孔明欲以老其师,延欲以速其功,故不相合。”他认为诸葛亮拒绝奇谋,是怕魏延功高震主,这一观点虽属偏激,却道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

六、历史镜鉴:性格悲剧与权力困局

魏延的一生,是“性格即命运”的典型。他有韩信之才,却无韩信之忍;他敢赌子午谷奇谋,却不懂官场权谋。与同期的姜维相比:姜维继承诸葛亮衣钵,虽九伐中原无果,却占着“正统”名分;而魏延提出不同战略,就被视为“异端”,最终死于内斗。

这种悲剧,折射出蜀汉政权的深层矛盾:

-派系斗争:荆州派(魏延)与东州派(杨仪)的倾轧;

-战略分歧:诸葛亮的“稳扎稳打”与魏延的“冒险奇袭”之争;

-权力结构:后主刘禅的软弱,导致权臣内斗无人制衡。

正如《三国志》所叹:“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

最新小说: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凯旋回朝背叛我,我转头迎娶公主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卧底回来后被病娇抱回家了 大明,我来了! 李龙鳞苏凤翎 红楼兵仙 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 龙吟壮歌 崇祯之军火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