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几个字,但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惨烈。
(二)合肥城的铁壁防守
建安二十年(215年),逍遥津之战爆发时,乐进正在合肥城中。当时他与张辽、李典一起,率领七千守军抵御孙权的十万大军。虽然乐进没有像张辽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在防守中的作用同样重要。
野史记载,乐进擅长修筑防御工事,他在合肥城墙上增设了许多\"敌楼\"和\"瓮城\",还在城墙下挖了许多陷阱。当吴军攻城时,乐进亲自在城楼上指挥,滚木礌石、火箭擂石齐下,让吴军伤亡惨重。《三国志》记载:\"进、典、辽皆素不睦,太祖遣使敕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三国志·魏书十七》)这段话说明,曹操非常清楚乐进的防守能力,特意安排他负责守城。
有意思的是,乐进与张辽、李典的关系并不好,这也是曹操特意安排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的原因之一。但在大敌当前,三人还是能够精诚合作,最终取得了合肥保卫战的胜利。战后,曹操论功行赏,乐进被封为右将军,地位仅次于张辽。
(三)遗憾留白的人生结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在驻守襄阳时病逝,时年约五十四岁。关于乐进的死因,《三国志》只记载了\"进卒\"两个字,野史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是在与关羽的战斗中中箭身亡,有的说他是积劳成疾而死。
比较可信的是《三国志》的记载,乐进应该是正常死亡,因为如果是战死,史书不可能不记载。但有意思的是,在《三国演义》中,乐进被写成是在濡须之战中被吴将甘宁射中面部,不治而亡。这显然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目的是为了突出甘宁的英勇。
乐进死后,曹操非常悲痛,追谥他为威侯,并让他的儿子乐綝继承了爵位。乐綝后来也成为曹魏的将领,在诸葛诞之乱中被杀。乐进的一生,虽然没有张辽那样耀眼的战绩,但他\"每战先登\"的悍勇,以及在合肥防守中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四)低调名将的历史评价
乐进在\"五子良将\"中,是最为低调的一个。他不像张辽那样威震逍遥津,也不像徐晃那样长驱直入,更不像张合那样巧变百出,甚至不如晚节不保的于禁出名。但正是这种低调,让他成为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乐进:\"乐进以骁果显名,每战先登,有冠军之气。\"(《三国志·魏书十七》)\"骁果\"就是勇猛果敢的意思,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乐进的特点。裴松之也说:\"乐进容貌短小,而胆烈过人,每战先登,其勇不可当。\"(裴松之注引《魏书》)
如今,当我们回顾三国历史,乐进的名字可能不像张辽、关羽那样如雷贯耳,但他\"每战先登\"的精神,却成为后世军人的榜样。正如后人所叹:\"容貌短小志不凡,每战先登勇冠三军。威侯功绩垂青史,低调名将乐文谦。\"
三、双子将星的历史回响
张辽和乐进,一个是威震江东的\"张八百\",一个是每战先登的\"先登之王\",共同构成了曹魏武将的杰出代表。他们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守,一个高调张扬,一个低调沉稳,却都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