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夏天,汴京城里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大文豪苏轼的“朋友圈”。此时的苏轼刚调任湖州知州,按规矩要给皇帝写封感谢信,这位老兄大笔一挥,写下了传世名篇《湖州谢上表》,里面有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话翻译成白话就是:\"陛下知道我脑子笨跟不上潮流,没法陪那些新进的时髦官员玩;看我一把年纪不爱惹事,或许能管管老百姓。\"
这话要是放在今天发朋友圈,顶多配个\"佛系中年\"的表情包,但在北宋官场,这叫\"阴阳怪气\"。新党骨干何正臣刷到这篇表章,拍着桌子喊:\"快看!苏轼这老小子又在内涵新法了!'愚不适时'分明是说新法不合时宜,'老不生事'是讽刺我们变法派瞎折腾!\"另一位御史舒亶更狠,连夜翻出苏轼近年来的诗作,逐条批注\"黑料\":\"您看这首《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不是骂青苗法让农民都往城里跑吗?还有这首《咏桧》,'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是皇帝象征,他说'蛰龙',这是盼着陛下归天吗?\"
这套\"断章取义\"的操作,现在看就像营销号恶意剪辑,但在当时却杀伤力巨大。神宗皇帝本就对苏轼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恨他老唱反调,一看这些\"罪证\",当场拍板:\"把苏轼给朕抓来问问!\"
消息传到湖州,苏轼正在后院给小妾朝云讲笑话,听到公差敲门,脸都白了。他问通判祖无颇:\"我就是写了几句诗,不至于砍头吧?\"祖无颇耸耸肩:\"不好说啊,当年乌台御史连宰相都敢弹劾,何况咱们?\"苏轼咬咬牙,穿上官服出门,临走前对朝云说:\"要是我回不来,你就把我的文稿烧掉,别给人留下把柄。\"
押送苏轼的公差皇甫僎可不是善茬,路上故意刁难:\"苏大人,您这行李挺多啊,是不是藏了什么违禁品?\"说着就翻箱倒柜,把苏轼的诗稿、信件全抖搂出来。有封信是司马光写的,劝苏轼\"莫谈国事\",皇甫僎如获至宝:\"瞧瞧!这就是结党营私的证据!\"苏轼气得发抖,却只能忍着。
到了汴京,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这地儿因为院子里种满柏树,树上全是乌鸦,得了个\"乌台\"的外号。
接下来就是\"文字狱\"套餐:白天提审,晚上写\"交代材料\"。主审官李定一上来就拍桌子:\"苏轼!你为什么写'蛰龙'诗?是不是想谋反?\"苏轼喊冤:\"大人冤枉!龙不一定指皇帝,诸葛亮还自称'卧龙'呢!\"李定一拍惊堂木:\"少给我扯犊子!诸葛亮是臣,你敢把自己比诸葛亮,这不是觊觎相位是什么?\"
更狠的是\"疲劳审讯\"。有天晚上,苏轼刚睡着,突然进来两个彪形大汉,往他身边一躺,呼噜打得震天响。苏轼吓得一夜没合眼,以为是来杀他的刽子手。天亮后两人拍拍屁股走了,临走前丢下一句:\"苏大人睡好了吗?\"后来才知道,这是神宗派来观察他的特务,看他有没有反心。
狱中的日子暗无天日,苏轼开始写绝命诗。他想起弟弟苏辙,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人间未了因\";想起妻子王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