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5章 大小和卓叛乱平

第25章 大小和卓叛乱平(3 / 4)

富德令前锋参赞大臣明瑞率骑兵冲锋,“自辰至午,三战三捷”,斩杀叛军数千人。大小和卓率残部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其部众“沿途溃散,降者甚众”(《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八十六)。霍集占曾向巴达克山国王素勒坦沙求援,许诺割让土地,遭拒绝后双方发生激战,叛军大败。

素勒坦沙深知清军势大,不敢收留大小和卓,遂将二人擒杀,“函其首献于清军”(《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七)。至此,历时两年的大小和卓叛乱彻底平定。乾隆帝接到捷报后,命人将大小和卓首级悬于京师示众,以儆效尤,并赋诗庆祝:“凶渠授首,回疆悉平,拓地二万余里,皆入版图。”(《御制诗集》卷五十八)

平定叛乱后,兆惠率军进驻喀什噶尔,着手安抚百姓。他发布告示:“凡被胁迫者,皆免罪;归降者,仍其产业;逃亡者,招抚复业。”(《回疆通志》卷三)同时严惩叛乱骨干,清查户籍,恢复生产。至年底,回疆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商旅渐通,农田渐垦,民渐安业”(《西域图志》卷十八)。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在喀什噶尔召开善后会议,确立了对回疆的统治制度。核心举措包括:

其一,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驻喀什噶尔,统辖叶尔羌、和田、阿克苏等八城,受伊犁将军节制。各城设阿奇木伯克(地方行政长官),由清廷任命,“皆从回部中择其忠顺有才者授之”(《清史稿·职官志》),但规定“阿奇木伯克不得专生杀权,大事须报参赞大臣裁决”。

其二,推行伯克制与郡县制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回疆分为三十一城,每城设伯克若干,分管民政、司法、税收等事务,伯克等级从三品至七品不等,“皆食俸禄,不得私征”(《西域图志》卷三十一)。同时派驻清军分驻各城,设卡伦(哨所)数百处,加强边防。

其三,制定《回疆则例》,规范统治秩序。明确规定“回人犯法,依回俗处置,但死罪须报参赞大臣批准”;“禁止和卓家族干预政务”;“减轻赋税,旧准噶尔所定税额减十分之三”(《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一)。这些措施既尊重了当地习俗,又强化了中央集权。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正式在伊犁设将军府,以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清史稿·地理志》)。至此,天山南北完全纳入清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新疆作为一个政区名称开始出现。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关键一役。历史学家魏源在《圣武记》中评价:“高宗平定回疆,其功不在唐贞观下。唐之安西都护府,仅羁縻而已;清之伊犁将军,则实统其地,设官置守,与内地等。”这场战争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更促进了回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战后,清廷组织大规模屯田,从陕甘、内地迁移汉、回等族农民前往回疆,“授田亩,给耕牛,免赋税三年”(《新疆图志·屯垦志》)。至乾隆末年,回疆耕地面积较战前增加一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岁输米麦二十余万石”(《西域图志》卷三十三)。同时,清廷开通从叶尔羌至北京的驿道,设驿站六十余处,使“回疆之玉、棉、果,内地之茶、布、丝,往来贸易不绝”(《檐曝杂记》卷四)。

最新小说: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大明,我来了! 还说你不是神仙 第一权臣 唐时明月宋时关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