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朝臣子对皇帝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君臣之分”。
马戛尔尼对此坚决反对,提出“按中英两国平等礼仪,行单膝跪地、免冠鞠躬之礼,如见英国国王之仪”。他在给和珅的照会中写道:“敝国与中国同为大国,彼此君主地位平等,使臣之礼亦当平等,若我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回国后必向英国国王行同样之礼,此非平等之道。”(《英使照会译文》)
双方就此展开交涉。和珅亲自与马戛尔尼谈判,软硬兼施:“天朝自有法度,外夷入觐必守定制,若尔等遵行,皇上必厚加赏赐;若固执己见,恐伤两国和好。”马戛尔尼则寸步不让,甚至提出“可让随行的童仆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以示尊重,但本人作为使节,只能行平等之礼”(《马戛尔尼使团回忆录》)。
乾隆帝得知后颇为不悦,在谕旨中斥责:“英夷不识大体,妄谈平等,着和珅等严词开导,若仍固执,不必强其入觐,令其回国可也。”(《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八)此时距乾隆帝八十大寿(八月十三日)仅剩数日,清廷不愿因礼仪问题影响庆典,和珅最终提出折中方案:马戛尔尼觐见时“单膝跪地,不必叩头”,马戛尔尼勉强接受,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八十大寿庆典,马戛尔尼使团的觐见成为仪式的一部分。据《乾隆朝起居注》记载,觐见时:“英吉利正使马戛尔尼免冠,单膝跪地,呈递国书,皇上赐其起身,温言慰问。”马戛尔尼将乔治三世的国书(用黄金装潢)献给乾隆帝,国书中希望“增进通商,建立外交关系”,乾隆帝虽面带微笑,却未细看,转交和珅处理。
觐见后,乾隆帝设宴款待使团,赏赐马戛尔尼“龙袍一件、玉如意一柄、绸缎百匹”,对其他成员也各有赏赐。表面上,“天朝怀柔远夷”的剧本顺利上演,但双方的认知鸿沟并未弥合。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皇帝看似和蔼,实则对我国国情一无所知,赏赐的物品多为丝绸、瓷器,对我们带来的工业产品毫无兴趣。”
庆典期间,马戛尔尼趁机提出六项请求:一是允许英国在广州、宁波、天津等地通商;二是在京设立商馆,存放货物;三是在舟山、广州附近划地供英商居住;四是减免英商关税;五是允许英国传教士在华传教;六是中英官员平等往来。这些请求直指清朝的闭关政策,触及了“朝贡体系”的核心。
乾隆帝在认真研究(实则由和珅代拟)后,发布了着名的《赐英吉利国王敕书》,逐条驳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九)明确拒绝了所有请求,尤其强调“天朝疆土,寸尺不可让人”,警告英国“勿再提此类妄求”。这封敕书体现了清朝对世界格局的无知,也暴露了“天朝上国”的傲慢。
九月,马戛尔尼使团带着乾隆帝的“敕书”和赏赐,踏上归途。乾隆帝命军机大臣“沿途护送,不得苛待”,但暗中嘱咐“密切观察其动向,防其窥探内地虚实”。
马戛尔尼在报告中写道:“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靠着精明的船长才勉强航行,一旦遇到风浪,便会沉没。”他注意到清朝的军备废弛(“士兵使用的弓箭、刀枪,远不及我军火器”)、民生凋敝(“沿途多有乞丐,农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