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民心、抵御外侮。正如林则徐所言:“民心可用,若能唤起民力,虽夷狄亦不足惧。”(《林则徐集·奏稿》)这种对“民心”的重视,成为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精神资源。
虎门销烟的壮举,在英国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它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推动战争的借口。
英商在广州的损失被夸大上报,伦敦的纺织业、航运业资本家联名向议会施压,声称“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必须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迫使赔偿鸦片损失,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巴麦尊本就主张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他在给义律的密令中写道:“中国的行为是对英国主权的侮辱,应派遣舰队前往中国,索取赔偿,订立条约。”(《英国蓝皮书》)1839年10月,英国议会就“是否对华开战”进行辩论,主战派以“保护贸易”“报复侮辱”为由获胜,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战争决议。
此时的林则徐已敏锐察觉到战争威胁。他在销烟后立即着手整顿海防:加固虎门炮台,增修靖远、威远等炮台,添置大炮;招募渔民、疍户组成“水勇”,教授“火攻之法”(以小船携带炸药冲撞敌舰);在珠江口设置木排、铁链,阻挡敌舰闯入。他还发布《谕英吉利国王檄》,斥责英国“以鸦片害我百姓”,同时表明“若能改悔,仍可通商”(《林则徐集·文录》),试图以理服人。
但清廷的多数官员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道光帝在接到销烟捷报后,竟谕令“着林则徐等酌量情形,逐步驱逐英商,不必急于用兵”,甚至认为“英夷不过跳梁小丑,不足为惧”。这种盲目乐观,为后来的战争失败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