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

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2 / 3)

超字)所言极是。我在日本亲眼所见,其学校遍于城乡,人人习西学、懂算学,连农夫都能读报论政。反观我中土,州县虽有书院,不过是帖括之场。若要强国,必先开民智,开民智必先废八股——这道理,就像种地要先松土,不然撒再多种子也长不出庄稼。"

争论渐渐平息,赞同上书的人越来越多。康有为让人取来丈二宣纸,自己提笔写下"公车上书"四个大字作为标题——汉代以公家车马接送应举士子,后世便称举人为"公车",此刻用这两个字,既点明身份,又暗含着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意。

接下来的三日,宣南坊成了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各省举子穿梭于会馆之间,互相联络:广东会馆里,康有为逐字逐句给同乡讲解上书内容;湖南会馆中,谭嗣同挥着大刀砍掉案角,誓要"以颈血荐轩辕";陕西举子在报国寺集会,把带来的家乡泥土撒在宣纸上,说"若朝廷弃地,我等便带着这抔土战死"。连平日谨小慎微的江浙举子,也在张謇的带动下签了名,张謇说:"我虽中状元,却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变法是唯一出路。"

四月十一日,松筠庵的谏草堂挤满了来自十八省的举子。这座明代名臣杨继盛的故居,此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一千三百余名举子按省份排列,依次在万言书上签名。康有为站在堂中,看着那卷不断延长的宣纸,从清晨写到日暮,墨汁用了整整二十锭,签名的墨迹层层叠叠,有的力透纸背,有的带着泪痕,还有的在名字旁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寓意"光明维新"。

"诸位,"康有为的声音带着沙哑,却愈发坚定,"明日卯时,我们一同赴都察院递折。若都察院不接,我们就在门前跪等,直到递上去为止!"

次日天未亮,宣武门内便响起整齐的脚步声。一千三百余名举子穿着蓝色贡生袍,手举"拒和变法"的小旗,从松筠庵出发,沿着护城河向都察院行进。队伍最前面,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抬着那卷长达丈余的万言书。路过国子监时,不少太学生也加入进来,队伍很快扩展到两千余人。

都察院门前的石狮子下,早已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官员和百姓。举子们列队站定,康有为上前递上万言书,却被守门的差役拦住:"大人有令,今日不接条陈。"

"为何不接?"梁启超上前质问,"我等乃应举士子,为国为民上书,难道也犯法?"

差役支支吾吾,最后才说:"条约已用宝(盖印),多说无益。"这句话如冰水浇头——原来在举子们奔走呼吁时,清廷已于四月初八正式批准了《马关条约》,此刻再上书,已成徒劳。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哭喊着"皇上被奸臣蒙蔽了",有人冲向都察院的朱门,却被侍卫用刀柄打退。康有为望着紧闭的院门,突然跪倒在地,举子们纷纷效仿,两千余人跪在尘埃里,齐声高呼:"拒和!迁都!变法!"声音撞在红墙上,又弹回来,带着无尽的悲凉。

这场持续了三个时辰的请愿,最终以都察院的拒绝收场。但万言书的抄本却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京城。翰林院编修徐致靖把抄本呈给光绪帝,皇帝读罢痛哭失声,将文稿放在龙案上,批注"字字泣血,当思变革";张之洞在湖广会馆看到抄本,立刻派人给康有为送去白银五百两,附信说"公等此举,开天辟地";连守旧派大臣荣禄看到

最新小说: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第一权臣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那些年我磨砺过的主角们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寒门状元 大明,我来了!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