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注重货物质量,让资金流转)等原则,至今仍是商业准则。民间认为,供奉范蠡,是“教你如何正当赚钱”,这正是文财神“以智慧治财”的核心功能。
再说济世情怀。范蠡“三散财”的事迹,在《越绝书》中亦有记载:他第一次散财,是将齐国赚的钱分给邻里乡亲;第二次是在陶地,见当地百姓困苦,便捐钱修水利、建学堂;第三次则是资助越国的贫苦农户,帮他们购置农具。民间对“财神”的期待,从来不是“只让自己有钱”,而是“有钱后能惠及他人”。范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他证明“赚钱不是为了独富,而是为了济世”,这种格局,让他超越了普通的“财神”,成了“有心怀天下万民的文财神”。正是这种“以智慧授商道,以情怀济民生”的形象,让范蠡稳稳坐上文财神的位置,与比干一道,构成“一文主公正,一文主经营”的文财神体系。
比起文财神的“文治”,武财神的核心是“武卫”——以武力驱邪、以忠义护财。而关羽能成为武财神之首,源于他在典籍与传说中,早已被塑造成“忠义无双、武力超群”的守护神形象。
最先为关羽奠定“忠义”底色的,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他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兵败被曹操生擒后,虽受厚待,却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麾下。而《三国演义》则将这种“忠义”推向极致,添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让关羽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的化身”。
民间将关羽尊为武财神,最初的动因,是“镇邪护财”——世人怕的不仅是“赚不到钱”,更怕“赚到的钱被邪祟夺走”。而关羽的“武力”与“忠义”,恰好能应对这种恐惧。
先说“镇邪”。宋代以后,民间信仰中,关羽逐渐从“武将”演变为“镇邪之神”。《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北宋末年,汴京有座庙因“邪祟作祟,人不敢近”,后来百姓将关羽画像贴在庙门,邪祟竟“夜中呼啸而去”。到了明代,《西游记》中,关羽更是以“三界伏魔大帝”的身份,协助孙悟空降妖。民间认为,关羽红脸赤心,正气凛然,妖魔鬼怪最怕这种“忠义之气”;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能“斩邪佞、断恶缘”,让觊觎财富的邪祟不敢靠近。
再说“护财”。这种“护财”,最初源于武行、镖局的需求。明清时,镖局走镖,常遇劫匪与“山精鬼魅”(民间对劫道者或意外灾祸的统称),镖师们便会供奉关羽,一是求他“显灵护镖”,二是学他“忠义守信”——镖局讲究“一诺千金”,而关羽“重然诺”的特质,恰好与镖局的“信”文化契合。《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平遥的“同兴公镖局”,每次走镖前,镖师都会对着关羽画像宣誓:“若失镖,必以死谢客”,而这家镖局百年间竟未失过一次镖,民间便传“是关二爷护佑”。
后来,这种“护财”需求从武行扩展到普通商人。商人怕的“邪祟”,不仅是真的鬼怪,还有“黑心同行”“地痞流氓”。他们供奉关羽,一是盼关羽以武力震慑这些“人间邪祟”,二是盼自己能像关羽一样“忠义经商”——不欺客、不毁约,靠“信”留住财运。
若说关羽是“护财的武财神”,那赵公明便是“招财的武财神”——他的形象更直接、更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