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身手敏捷,想来堂庭山的白猿,定是林间最灵动的生灵。
3.青丘山:九尾狐现,祥瑞自来
《南山经·首经》云:“又东三百五十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青丘山是南山经最着名的山之一,山南多玉,山北多青雘(可作染料的矿物)。山中的九尾狐,是上古最经典的祥瑞之兽:它长得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受蛊毒侵害。九条尾巴在先民眼中是“寿长”“多子”的象征,故九尾狐初为“子孙兴旺”的吉兆,后世才渐附“狐媚”之说。山中还有灌灌鸟,像斑鸠,叫声像人呵斥,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能让人不被迷惑——想来是先民对“清醒”的向往,借鸟形寄托心意。
4.丹穴山:凤凰来仪,天下安宁
《南山经·南次三经》载:“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丹穴山在东方五百里,山上多金玉,丹水从这里向南流入渤海。山中的凤凰,是《山海经》最尊贵的神鸟:它长得像鸡,羽毛五彩斑斓,身上的花纹各有寓意——头上的花纹是“德”,翅膀上的是“义”,背上的是“礼”,胸前的是“仁”,腹部的是“信”。它不用刻意觅食,饿了吃自然之气,困了栖于高枝,还会自己唱歌跳舞;只要它出现,天下就会安宁。这哪里是鸟?分明是先民对“理想社会”的投射——将儒家五常赋予神鸟,让“安宁”有了具象的象征。
(二)西山经:西方的神山秘境
西方属金,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故《西山经》多神山、凶兽,既有帝之下都昆仑山,也有食人的饕餮。
5.昆仑山:帝之下都,众神聚居
《西山经·西次三经》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昆仑山是《山海经》的“核心神山”,被视作天帝在人间的都城,由神陆吾掌管。陆吾长着虎身九尾、人面虎爪,掌管天上的九部天界和天帝的园囿时令——这般威猛的形象,是“守护神”的标配。山中危险与馈赠并存:土蝼像羊却有四只角,会吃人;钦原鸟像蜜蜂却有鸳鸯大,蛰到鸟兽能致死,蛰到树木能枯萎;但也有沙棠木,果实像李子却无核,吃了能让人在水中不沉,是渡水的“神器”;薲草像葵菜,味道像葱,吃了能消除疲劳。更有鹑鸟,掌管天帝的衣物,可见昆仑山的“皇家气派”。先民将昆仑山奉为“天地枢纽”,是因为它连接了“人间”与“天界”,是他们对“神圣空间”的终极想象。
6.女床山:鸾鸟栖止,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