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多功劳,最后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他拖着病体(这次是真的病了),离开了咸阳。沿途的百姓和士兵,看到白起被贬,都忍不住哭了——有的百姓给白起送吃的,有的士兵跪在路边,求白起留下。白起看着这些人,心里更是难受,可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白起走了没几天,秦昭襄王又后悔了——他怕白起跑到别的国家,被别的国家重用,反过来打秦国。于是,他就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把青铜剑,去追白起。
使者在杜邮亭(今陕西咸阳东北)追上了白起。当时白起正在亭子里休息,看到使者来了,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使者把剑递给白起,冷冷地说:“大王有令,赐武安君死。”
白起接过剑,看着剑身上的寒光,仰天长叹:“我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攻下七十余城,没打过一场败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大王要我死?”他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道:“我是该死。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这就够我死无数次了。”
说完,白起举起剑,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一代战神,就这样死在了杜邮亭,享年七十四岁。
白起死后,秦国的百姓和士兵都悲痛不已——有的百姓自发为白起立祠,有的士兵在军营里痛哭。而赵国、楚国等国的百姓,却拍手称快,说这是“天道好还”。
秦昭襄王后来也后悔了——他知道,白起是被冤枉的,可他碍于面子,没有承认。直到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屡战屡败,秦昭襄王才在朝堂上叹气:“要是武安君还在,咱秦国也不会这么惨啊!”
可后悔有什么用呢?一代战神,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白起死了,可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讨论他——他到底是“战神”还是“屠夫”?他的功大,还是过大?
我们先说说白起的“功”。白起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未尝一败,歼敌上百万,为秦国夺取了七十余座城池。伊阙之战,他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鄢郢之战,他破楚国都城,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他坑杀赵军四十万,让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能力。可以说,没有白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至少要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这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再说说白起的“过”。最让人争议的,就是他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在当时,杀降是“不祥之事”,很多人都觉得白起太残忍了。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诗批评白起:“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白起为秦将,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而遂赐死。彼何罪哉?独以杀降故耳。”意思是说,白起虽然会打仗,但杀降太残忍,所以他的死,也是活该。
可咱们也得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看白起为啥要坑杀降卒。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可言。要是白起把四十万降卒放回赵国,这些人回去后,肯定会再次参军,跟秦军打仗,到时候,会死更多的秦军士兵。而且,秦军的粮草也不够养活这么多降卒,要是降卒叛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白起坑杀降卒,虽然残忍,但也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除了杀降,白起的悲剧,还在于他“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鸟尽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