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白起,也因为这一战,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将领——有人说他是“战神”,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有人说他是“屠夫”,坑杀四十万降卒,太残忍了。直到今天,还有人在长平古战场上,挖出当年赵军士兵的尸骨,那累累白骨,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惨剧。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想一鼓作气,率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彻底灭亡赵国。可他没想到,这时候,有人却在背后给了他一刀——这个人,就是秦国的丞相范雎。
范雎为什么要背刺白起呢?因为他怕白起的功劳太大,超过自己。长平之战,白起的功劳已经够大了,要是再灭亡赵国,那白起在秦国的威望,就会超过他这个丞相,到时候,他在朝堂上就没地位了。
所以,范雎就找了个机会,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长平之战,秦军死伤也不少,粮草消耗太大,老百姓也需要休养。不如先让秦军撤兵,等国力恢复了,再打赵国也不迟。而且,赵国已经答应给咱秦国六座城池,咱不如先接受这些城池,再做打算。”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范雎说得有道理——他也确实担心秦军的粮草不够,于是就下令,让白起率军撤兵。
白起接到撤兵的命令,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他知道,这是灭亡赵国的最好机会,一旦撤兵,赵国就会有喘息的机会,再想打邯郸,就难了。他亲自去咸阳,找秦昭襄王:“大王,赵国现在元气大伤,正是灭亡他们的好时候,咱不能撤兵啊!”可秦昭襄王已经听了范雎的话,坚持让白起撤兵。
白起没办法,只能率军撤回秦国。从此,白起和范雎之间,就结下了梁子。
可事情的发展,正如白起所料——赵国答应给秦国的六座城池,迟迟不兑现。秦昭襄王这才知道,自己被赵国骗了,气得不行,当即下令,派王陵为将,率军二十万,进攻邯郸。
可这时候的赵国,已经不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了——赵王吸取了教训,任命廉颇再次为帅,组织邯郸百姓守城;平原君赵胜还去了魏国和楚国,说服了信陵君魏无忌和春申君黄歇,派来了十万魏军和八万楚军,救援赵国。
王陵率军攻打邯郸,打了三个多月,不仅没打下邯郸,反而死伤了好几万秦军士兵。秦昭襄王急了,他想到了白起,想让白起再次挂帅,去打邯郸。
可白起却称病不出——不是他真的病了,是他知道,现在打邯郸,根本打不赢。他对秦昭襄王说:“大王,邯郸城坚,诸侯的救兵也快到了,现在去打邯郸,就是送死,臣不能拿秦军士兵的性命开玩笑。”
秦昭襄王以为白起是在赌气,就派范雎去劝说白起。可范雎一到白起家里,就没说好听的:“武安君,你是秦国的将军,大王让你去打仗,你就该去,别跟大王赌气!”白起本来就恨范雎,听了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不是赌气,是实事求是!现在打邯郸,必败无疑,你要是想让秦军送死,你自己去!”
范雎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宫里,就对秦昭襄王说:“大王,白起根本不是病了,他是故意不听您的命令,还说您不懂兵法!”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好你个白起,敢跟我作对!”当即下令,削去白起的武安君封号,把他贬为普通士兵,逐出咸阳,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
白起接到命令,心里凉透了——他为秦国立下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