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6章 虽败能补荀林父

第6章 虽败能补荀林父(1 / 7)

晋楚争霸乱春秋,荀家有将掌戈矛。

邲地一败心不馁,灭了潞国镇北州。

治军严谨留名姓,功过分明载史流。

今日细说林父事,听我慢慢道从头。

话说春秋中期,周天子成了摆样子的“牌位”,诸侯们你争我夺,都想当那“霸主”,说了算数。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晋国和楚国——晋国占着山西、河南一带,打晋文公起就靠着“退避三舍”的信义、城濮之战的威风,稳坐霸主宝座几十年;楚国则盘踞长江中游,楚庄王继位后“一鸣惊人”,吞了周边小国,又盯着中原这块肥肉,总想把晋国拉下马。这时候的晋国,刚传到晋景公手里没几年,荀林父,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荀林父出身晋国荀氏,这荀氏可不是普通人家——祖上是周文王的后代,是晋国顶梁柱级的贵族,家里世代带兵打仗、当官理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事世家”“官宦门第”。林父打小就跟着族里的长辈学骑马、练射箭,读的是《军志》《司马法》,听的是先祖们打仗的故事。那时候的贵族子弟,要么“执干戈以卫社稷”,要么“居庙堂以安百姓”,荀林父总跟家里的老仆说:“将来我要像先君文公手下的狐偃、先轸那样,领着晋军打胜仗,让晋国的旗子插遍中原!”

他这志向可不是空话。晋文公还在的时候,荀林父刚二十出头,就进了军队,从最基础的“御戎”做起——也就是给将领驾车。别小瞧这驾车的活儿,春秋时打仗主要靠战车,一辆战车配三个人:驾车的、持戈的、射箭的,驾车的得眼疾手快,既要速度快,又要能躲得开敌人的戈矛弓箭,还得懂阵型,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就这么干了两年,晋文公看这小伙子踏实又机灵,就把他调到了“右军”,从驾车的变成了持戈作战的士兵。没成想,这一调还调出了本事——城濮之战后,晋国偶尔会跟周边的小国或狄人部落冲突,荀林父每次都冲在前面,有一回跟翟人打仗,对方一个大个子举着戈朝他扎过来,他侧身躲开,反手一戈就把对方的戈挑飞,再补一刀,直接把那翟人掀下战车。战后论功行赏,将领特意把他的名字报给晋文公,晋文公赏了他一把青铜剑,还夸了句:“荀氏有子,将来必成大器!”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一代代传下来,荀林父也一步步升迁。他从士兵升到“什长”(管十个人),再到“百夫长”(管一百人),后来又成了“军尉”,负责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这期间,他没少跟狄人打交道——晋国北边全是狄人部落,这些部落骑马射箭厉害,经常抢晋国的粮食、牛羊,有时候还敢攻打边境城池。荀林父在边境待了好几年,摸透了狄人的习性:狄人打仗没章法,全靠一股冲劲,赢了就抢,输了就跑。

有一回,狄人部落“白狄”抢了晋国边境的“狐厨”城,杀了几个守军。晋灵公派荀林父带三百战车去平乱。荀林父到了狐厨城,没急着打仗,先派人去白狄部落传话:“你们抢了我们的粮食,杀了我们的人,这事儿不对;但我们也知道,今年你们那边闹旱灾,没饭吃。只要你们把抢的东西还回来,赔罪道歉,我们可以给你们一批粮食,以后互不侵扰。”白狄首领本来就怕晋国大军,听荀林父这么说,赶紧答应了。就这么着,没打仗,就解决了边境问题。晋灵公知道后,特意把荀林父调回

最新小说: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寒门状元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大明,我来了! 第一权臣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那些年我磨砺过的主角们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