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升他为“上军佐”,成了晋国六卿之一——这六卿可是晋国最高级的官员,管着军政大权,荀林父这时候真正进入了晋国的权力核心。
到了晋景公继位那年,晋国的中军将(也就是六卿之首,执掌全军大权)病逝了。晋景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谁来接任,有人推荐先氏的先縠,说先縠勇猛;有人推荐赵氏的赵朔,说赵朔是名门之后。这时候,上卿士会站出来说:“荀林父在边境多年,懂军事,知民心,而且做事稳重,不会冒进。如今咱们需要的是能稳住局面的将领。”晋景公也记得荀林父在边境的功劳,就拍了板:“就依士会之言,任荀林父为中军将,执掌晋军!”
消息传到荀林父家里,他皱着眉头跟家人说:“如今楚庄王势头正盛,郑国、陈国这些小国又摇摆不定,晋国朝堂上又有不少人不服气,这中军将不好当啊!”话是这么说,他还是接了印信——既然国君信任,他就得扛起这份责任。这年秋天,荀林父正式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把边境的老兵调回都城训练新兵,把纪律松散的部队重新编伍,还制定了“行军令”“交战令”,规定什么时候吹号进军、什么时候敲鼓收兵,谁要是违抗命令,不管出身多高贵,都要按军法处置。
这荀林父刚当上中军将,还没等他把军队整顿利索,南边就传来了消息——楚国派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快扛不住了,派人来晋国求援。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国君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新郑。这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向来是“墙头草”,前几年还跟晋国结盟,这时候楚国打过来,郑国国君郑襄公一开始还硬撑,可楚军围着新郑打了三个月,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士兵也死伤不少,郑襄公没办法,只好光着膀子、牵着羊,出城向楚庄王投降,还答应以后听楚国的。
消息传到晋国都城绛邑,晋景公急了——要是郑国真投靠楚国,那楚国在中原就多了个落脚点,对晋国是个很大的威胁。他赶紧召荀林父进宫,下令:“你率晋军主力,再联合宋、卫、曹三国的军队,去救郑国!一定要把郑国拉拢过来,不能让楚国得逞!”
荀林父不敢耽搁,当天就点兵——晋国当时有上、中、下三军,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再加上三国援军,总共差不多五万人,分乘一千多辆战车,浩浩荡荡向南开去。大军走了十几天,到了黄河岸边,正要渡河,荀林父派去郑国的探子回来了,带来个坏消息:“郑国已经跟楚国签了盟约,楚庄王还在新郑城里喝了庆功酒,现在楚军正往南撤呢!”
荀林父一听,心里就琢磨开了:楚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高,咱们这时候追上去,要是打起来,不一定能赢;而且郑国已经降楚,咱们去救,人家说不定还不欢迎,不如先撤军,等楚国撤军后,再派人去说服郑国回心转意。他把这想法跟手下的将领们说了,大多数人都同意,说:“中军将说得对,咱们没必要跟楚军硬拼,撤军是上策。”
可偏偏有个人不同意,谁呢?中军佐先縠。这先縠是先氏家族的人,先氏在晋国是老牌贵族,先轸、先且居都当过中军将,先縠自恃出身高,又觉得自己勇猛,一直不服荀林父当中军将。这会儿听荀林父说要撤军,他立马跳起来反驳:“不行!晋国之所以能当霸主,就是因为咱们敢跟楚国打仗!现在楚军刚打了郑国,肯定兵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