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那天廉颇正在府中喝酒,听门客把蔺相如的话一五一十说完,他手里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都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他猛地站起身,一边解盔甲,一边对身边人说:“快,给我找些荆条来!要粗的!”
手下人纳闷:“将军,您这是要干什么?”廉颇红着眼眶说:“我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却忘了国家大事,我这是糊涂啊!今天我要背着荆条,去蔺大人府中请罪,任凭他责罚!”
说完,廉颇真的解了盔甲,光着上身,背上捆着一把带刺的荆条,大步流星地往蔺相如府走去。一路上,百姓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有的说“廉将军这是怎么了?”,有的说“莫不是犯了什么错?”,廉颇却不管不顾,一直走到蔺相如府门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喊:“蔺大人,廉颇知错了!您要是生气,就用这荆条打我吧!”
蔺相如正在书房看书,听见外面的动静,赶紧跑出来,见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在地上,赶紧上前去扶:“廉将军,您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廉颇不肯起,低着头说:“我是个粗人,眼光短浅,只想着自己的私怨,差点误了国家大事,您要是不打我,我心里不安啊!”蔺相如把荆条解开,扶着廉颇进了屋,又让人给廉颇拿衣服穿上,还亲自倒了杯酒,递到廉颇手里:“廉将军,您是赵国的功臣,我敬重您还来不及,怎么会怪您呢?咱们俩都是为了赵国,以后只要同心协力,秦国就不敢来欺负咱们!”
廉颇接过酒杯,他对着蔺相如拱了拱手:“蔺大人有如此胸怀,廉颇佩服!从今往后,您就是我廉颇的兄长,若有差遣,我万死不辞!”蔺相如也红了眼,两人干了杯中酒,从此成了生死之交——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典故,直到今天,还被人用来形容“知错就改,坦诚待人”。
自那以后,赵国“将相和睦”,蔺相如在朝堂上出谋划策,廉颇在边境上领兵打仗,秦国十五年没敢派兵来犯,赵国百姓也过了十几年安稳日子。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这一年,战国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长平之战”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当时秦国大将王龁率二十万秦军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了。韩国国君吓得不行,只好派使者去秦国求和,说愿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可上党郡守冯亭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想投降秦国,就偷偷派人去赵国,说“愿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求赵国庇护”。
赵孝成王一听,喜出望外——十七座城池啊,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当即召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量,两人都说“这是好事,不能错过”,只有蔺相如(此时已病重)说“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打韩国,最后却让赵国捡了便宜,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此事要三思啊!”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是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了城池,还封冯亭为“华陵君”。
不出蔺相如所料,秦昭襄王得知上党归了赵国,气得拍案大怒,当即下令:“增兵十万,让王龁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把上党夺回来!”
王龁率军很快就攻占了上党,然后继续北上,直逼赵国长平关。长平关是邯郸的西大门,一旦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