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猛扑而出,李广临危不乱,侧身避开虎爪,同时搭箭射穿虎心,一击致命。
文帝见此情景,不禁走上前,轻抚李广的后背,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若使子当高帝之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番话,既是对李广勇武的肯定,也暗含着文帝对当下国力有限、无法大举用兵匈奴的无奈——若在高祖开国之初,亟需猛将开疆拓土,李广这般人才定然能封爵受赏,可如今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李广的一身本领,竟无用武之地。
李广听了文帝的赞叹,躬身答道:“臣但求为陛下守边,保境安民,爵位高低,非臣所求。”这般沉稳谦逊的态度,更让文帝对他多了几分赏识,此后每逢出行,必令李广随行护卫,而李广也始终恪尽职守,从未有过丝毫差错。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即位之初,朝中潜藏着一大隐患——同姓诸侯王势力过大,尤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为甚,他们拥兵自重,截留赋税,甚至不遵朝廷法令,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诸侯王封地,此举彻底激怒了诸侯王。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其中吴楚联军兵力最强,号称二十万,一路西进,连克数城,直逼梁国。梁国是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封地,地处中原腹地,若梁国失守,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长安。景帝急调大军平叛,以周亚夫为太尉,统领全军,同时征召各地勇武之士编入军中,李广因此前在宫中任职时表现突出,被任命为“骁骑都尉”,率部归属周亚夫麾下,开赴梁国前线。
当时,吴楚联军正猛攻梁国的昌邑城,昌邑城守将拼死抵抗,却因兵力悬殊,城池已岌岌可危。周亚夫抵达前线后,并未直接派兵增援昌邑,而是采用“疲敌之策”,派部分兵力袭扰叛军粮道,同时命李广率骁骑部队在昌邑城外隐蔽待命,伺机而动。李广领命后,率部驻扎在昌邑城东南的山林中,每日派人侦查叛军动向,耐心等待战机。
数日后,叛军因粮道被袭,军粮短缺,攻势渐缓,且军心开始浮动。周亚夫见时机成熟,下令全线反击,李广率骁骑部队充当先锋,直冲叛军大阵。彼时叛军阵脚已乱,却仍有部分精锐骑兵试图抵抗。李广一马当先,手持长弓,在奔驰的战马上接连射杀三名叛军骑兵将领,随后抽出腰间环首刀,率军冲入叛军阵中。汉军将士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混战之中,李广望见叛军阵中飘扬着一面“吴”字大旗——此乃吴王刘濞的帅旗,若能夺下帅旗,必能彻底瓦解叛军斗志。李广当即率数十名精锐骑士,朝着帅旗方向冲杀而去。叛军将士见状,纷纷上前阻拦,却被李广等人杀得人仰马翻。最终,李广冲到帅旗之下,一刀斩杀护旗将领,伸手将帅旗拔起,高高举起。汉军将士见帅旗被夺,欢呼声响彻云霄,叛军则彻底崩溃,四散奔逃。昌邑城守将见状,也率军出城追击,与李广部夹击叛军,斩获无数。
此役,李广因夺旗之功,声名大噪,连梁王刘武也对他赞不绝口。梁王素来喜爱勇武之士,又感念李广解昌邑之围的恩情,便私自授予李广“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