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并赏赐黄金百斤。李广彼时年轻,未曾多想,便谢过梁王,接受了印信与赏赐。
然而,这一行为却埋下了祸根。汉朝自高祖以来,便严禁诸侯王私自授予朝廷官员官职、印信,以防诸侯王拉拢人心、培植势力。景帝本就对梁王心存忌惮,听闻梁王私自授予李广将军印,心中大为不满。待叛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周亚夫等将领皆获封赏,唯独李广因“受梁王印”,被景帝认定为“结交诸侯”,竟未得到任何爵位与赏赐。
李广得知消息后,虽心中失落,却并未过多抱怨——他深知自己身为朝廷将领,却接受诸侯王印信,确有不妥。此后,他主动向景帝请命,要求前往边郡任职,愿以守边之功弥补过错。景帝见他态度诚恳,便应允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上谷太守”,前往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抵御匈奴。
上谷郡地处汉匈边境的“咽喉之地”,匈奴骑兵时常来犯,是汉朝最凶险的边郡之一。李广到任后,并未因之前的失意而懈怠,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边防建设之中。他首先整顿军纪,加强士兵的骑射训练,每日亲自督导,甚至与士兵一同演练;其次,他完善了边境的烽燧制度,在边境线上每隔数十里便设立一座烽燧台,派士兵日夜值守,一旦发现匈奴骑兵,便以烽火为号,传递军情;此外,他还时常率领骑兵出塞巡逻,侦查匈奴动向,熟悉边境地形。
在与匈奴的交锋中,李广充分发挥了自己“善骑射”“善突袭”的特点。匈奴骑兵多以“游击战术”为主,来时迅猛,去时迅捷,汉军往往难以捉摸其行踪。李广却摸索出一套应对之法:他挑选了数百名精锐骑兵,组成“快速反应部队”,一旦烽燧台传来警报,便立即率部出击,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绕至匈奴骑兵后方,发动突袭。匈奴骑兵往往只顾劫掠,不备后路,常被李广部杀得措手不及。
一次,匈奴派遣数千骑兵入侵上谷郡,劫掠了两个村落,正欲满载而归时,李广率三百骑兵赶到。匈奴骑兵见汉军人数较少,便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李广手下的骑士皆面露惧色,劝李广暂且撤退,等待大军增援。李广却说道:“我等若退,匈奴必追,届时我等无险可守,必败无疑;若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或可破敌。”说罢,他令骑兵分为两队,一队从左侧迂回,一队从右侧包抄,自己则率数十骑直冲匈奴阵前。
匈奴阵中一名将领见状,拍马出列,欲射杀李广。李广不等他搭箭,便抢先射出一箭,正中其面门。匈奴骑兵大惊,阵脚稍乱。此时,左右两队汉军骑兵已包抄到位,齐声呐喊,发起冲锋。匈奴骑兵误以为汉军主力已到,心生恐慌,纷纷调转马头逃窜。李广率部追击数十里,斩杀匈奴兵卒百余人,夺回了被劫掠的人畜与财物。
此役过后,李广在匈奴人中的名声渐起,匈奴人皆称他为“飞将军”——言其骑兵速度快如飞,且箭术精准,令人防不胜防。此后,李广又先后调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太守,无论到哪个郡,他都坚持从严治军,积极防御,匈奴骑兵只要听闻李广在任,便极少再进犯该郡。
在守边的十余年间,李广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射石没镞”。那日,李广率部在右北平郡(今河北承德一带)出塞巡逻,行至一处山谷时,天色已晚,暮色中,他忽见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