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夜里,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领着卫青的大军,悄悄朝着匈奴大营进发。到了后半夜,大军到了匈奴大营外,卫青一声令下,汉军的战鼓突然响起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匈奴兵睡得正香,被这动静吓醒,以为是天兵下凡,乱作一团。赵充国带着先锋部队,第一个冲进匈奴大营,手里的长戟一挥,就挑翻了两个匈奴兵。汉军将士见先锋这么勇猛,也都士气大振,跟着冲进去,砍的砍、杀的杀。
匈奴单于见状不妙,带着少数亲信连夜逃跑。这一战,汉军斩杀匈奴兵一万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帐篷,大获全胜。战后论功,卫青特意上奏朝廷,说赵充国“侦察有功,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武帝看了奏疏,当即下令,升赵充国为“中郎”,还赏了他一百户的食邑。
漠北之战后,赵充国又跟着卫青、霍去病打了几次匈奴,官职也一步步升,从中郎到车骑将军长史,再到后将军。可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祸”,朝廷内部动荡,对匈奴的战事也暂时停了下来。直到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边疆又起了波澜——这次闹事的,不是匈奴,是西羌。
要说这西羌,是当时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南、青藏高原东北的游牧民族,分成好多个部落,比如先零羌、罕羌、开羌等等。以前汉朝和匈奴打仗,西羌有时候帮汉朝,有时候帮匈奴,立场不稳定。到了昭帝元凤年间,先零羌的首领联合了几个小部落,偷偷和匈奴勾结,想把河西走廊占据了——这河西走廊可是汉朝通往西域的“生命线”,要是被羌人占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就断了。
霍光得知消息,想派个懂边事的人去处理,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赵充国。当时赵充国已经五十多岁了,一直在边境任职,对羌人的情况很熟悉。霍光召见他,问:“羌人叛乱,你看该怎么办?”赵充国说:“羌人部落多,互不统属,先零羌是主谋,罕、开羌是被胁迫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得先派人去罕、开羌那边,晓以利害,让他们和先零羌断绝关系,再集中兵力打先零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霍光听了,觉得有理,就派赵充国去金城(如今的甘肃兰州)坐镇,处理羌人事宜。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急着派兵,而是先找了几个当地的羌人老者来问话。这些老者都是罕羌的,对先零羌的霸道早就不满。赵充国给他们摆了酒,说:“朝廷知道你们罕羌是被先零逼迫的,只要你们不和先零一起闹事,朝廷不仅不追究,还会给你们赏赐,让你们安心放牧。”
老者们听了,都很高兴,说:“我们这就回去,劝部落里的人归附朝廷。”没过几天,罕羌的首领就带着几百人来投降,还把先零羌的动向告诉了赵充国。赵充国趁机派兵,突袭了先零羌的一个据点,斩杀了几百个叛乱的羌人,其他先零羌人见势不妙,纷纷逃到山里去了。
这一次处理羌人叛乱,赵充国没费多少兵力,就平定了局势。他事后对部下说:“对付这些部落,不能只靠武力。只要能分清主次,拉一派、打一派,再给他们些好处,他们自然就不会跟着叛乱了。”这话,后来成了他处理边疆事务的“核心原则”。
从昭帝到宣帝初年,赵充国一直在边境任职,一会儿防备匈奴,一会儿安抚羌人,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的百姓和羌人部落,都很敬重他,说:“赵将军来了,咱们就不用怕打仗了。”可谁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