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到了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又出了大乱子,而这一次,赵充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话说宣帝神爵元年春天,先零羌的首领狼何,又联合了罕、开羌的一些部落,再次叛乱。这一次,他们比上次更嚣张,不仅杀了汉朝的边郡官吏,还占领了临羌(如今的青海湟源)、浩亹(如今的甘肃永登)等地,扬言要“打通河西走廊,和匈奴联手,赶走汉朝人”。
消息传到长安,宣帝急坏了,赶紧召集大臣们商议。当时朝里的大将,要么年纪太大,要么没打过羌人,没人敢主动领兵。宣帝叹了口气,说:“难道就没人能去平定羌人叛乱吗?”这时候,有个大臣站出来,说:“陛下,臣举荐一人,定能平定西羌。”宣帝问:“是谁?”大臣说:“后将军赵充国!他常年在边境,又会打仗,只是……他已经七十三岁了。”
宣帝一听,也有些犹豫:七十三岁的老人,还能领兵打仗吗?可眼下实在没人可用,他只能让人去召赵充国进宫。赵充国接到圣旨,立刻赶回长安。宣帝见他须发皆白,可精神头很足,说话也中气十足,心里稍微放宽了些,问:“老将军,如今羌人叛乱,你看能派兵去平定吗?要是让你去,你愿意吗?”
赵充国一听,立刻跪下来,大声说:“陛下!臣虽老,可还能骑马、能射箭、能领兵!西羌叛乱,关乎边疆安危,臣愿领兵出征,不平定羌人,绝不回朝!”宣帝见他这么坚决,又问:“那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赵充国说:“臣看,有一万人就够了。羌人虽勇,可不懂谋略,只要臣用兵得当,定能取胜。”
旁边的大臣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万人?羌人叛乱的部落,加起来有好几万人,一万人怎么够?有人劝赵充国:“老将军,还是多带些兵吧,免得吃亏。”赵充国却摇头说:“兵不在多,在精。带太多兵,粮草转运困难,反而会误事。臣带一万人,都是在边境打过仗的老兵,足够了。”
宣帝见他胸有成竹,就答应了,任命他为“蒲类将军”,领兵一万,前往西羌平叛。出发那天,长安城外,文武百官都来送行。赵充国披挂整齐,骑在马上,虽然年纪大了,可腰板挺得笔直,看着就像个年轻的将军。他对着百官拱了拱手,说:“诸位放心,老夫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平定羌人,还边疆一个太平!”说完,一挥手,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而去。
列位,这“老将请缨”的故事,后来成了千古美谈。七十三岁的年纪,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可赵充国为了国家,还愿意披甲出征,这份忠诚和勇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后来《汉书》里说他“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这评价真是一点都不假。
赵充国带着一万大军,走了十几天,到了金城。这时候,羌人已经占领了金城以西的几个据点,还派兵在黄河边巡逻,想阻止汉军过河。赵充国到了金城,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扎下营寨,派人去侦察羌人的布防。
侦察兵回来禀报:“将军,羌人在黄河对岸的渡口,派了几千人防守,还把船只都拉到了岸上,咱们很难过河。”赵充国听了,想了想,说:“羌人以为咱们会从正面渡口过河,肯定防备很严。咱们不如绕到上游,找个隐蔽的地方偷渡,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当天夜里,赵充国让一部分士兵在正面渡口虚张声势,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