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少年心,枕戈泣血守荒城。
乱世英雄多磨难,犹留忠义照汗青。
各位看官,咱们这一章要聊的这个人时刘琨刘越石,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烂时代”: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刚把国家折腾得底朝天,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胡人又趁虚而入,中原大地到处是战火,老百姓要么被杀,要么逃荒,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开局直接地狱难度”。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糟烂的局面,却硬生生长出一位不服输的汉子。他出身名门“中山刘氏”,祖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没错,就是刘备总提的那位远祖),父亲刘蕃曾任西晋光禄大夫,妥妥的官宦世家。年轻时的刘琨,也是个爱逛“朋友圈”、爱跟朋友喝酒吹牛的公子哥,跟当时的名士石崇、陆机这些人混得熟,天天在石崇的金谷园里宴饮赋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可一旦国家有难,他立马扔掉酒杯,扛起兵器,跑到最危险的北方边境,守着一座破城,跟一群虎狼似的胡人死磕了十几年。
咱们要讲刘琨,得先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因为他这辈子的底色,早在年轻时就定下来了。刘琨大概生于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那会儿正是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没几年,表面上一派“太康盛世”的景象,可实际上,晋朝本身就是天崩开局,从建立到灭亡,就没有真正的强盛过。晋武帝晚年耽于享乐,宫里养了上万嫔妃,还纵容士族斗富——石崇跟王恺比富,用蜡烛当柴烧,把花椒涂满墙壁,这种荒唐事儿,在当时竟成了士族圈的“风雅”。
刘琨十几岁时,就以“俊朗有才”闻名,二十岁左右被征召为司州主簿,也就是京畿之地(司州,治所在洛阳)的文书官。就在这个任上,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朋友——祖逖,祖士稚。祖逖比刘琨大几岁,也是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两人都看不惯当时士族的奢靡风气,更忧心国家潜藏的危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好到什么程度?《晋书》里写道:“共被同寝”,就是晚上睡一张床、盖一床被子。
有一天半夜,城外的荒鸡突然叫了起来——按当时的说法,荒鸡半夜啼叫是“恶声”,不吉利。祖逖被鸡叫声吵醒,一脚踹醒身边的刘琨,说:“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不是坏声音,是老天爷提醒咱们该努力了。说着,两人就披衣起床,在院子里舞起剑来,剑光映着月光,闪耀着少年人的报国之志。这就是咱们后世家喻户晓的“闻鸡起舞”。
不过,少年时的志向,要在乱世里兑现,可比舞剑难多了。刘琨刚步入仕途没几年,西晋“盛世”的面具就破碎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去世,传位给太子司马衷——也就是那位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司马衷天生愚钝,根本撑不起一个王朝,朝政很快就落到了皇后贾南风手里。贾南风是个狠辣又有野心的女人,她先是设计杀了辅政大臣杨骏,又挑拨司马家的王爷们互相残杀,这就是“八王之乱”。
各位,您可别以为“八王之乱”就是八个王爷打打闹闹,这乱局前后持续了十六年(公元291年到306年),卷入的王爷可不止八个,核心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颙、长沙王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六位,再加上早死的汝南王亮、楚王玮,合称“八王”。这十六年里,洛阳城几易其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