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你杀进来,明天我打出去,王爷们为了抢权力,连晋惠帝都敢挟持——成都王司马颖就曾把惠帝抢到自己的封地邺城,还废了太子;河间王颙又把惠帝抢到长安,搞得皇帝跟个玩具似的。
刘琨就是在这时,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刚开始,他跟着赵王司马伦做事——司马伦是晋武帝的叔叔,后来干脆篡位称帝,刘琨还因为帮司马伦打仗有功,被封了侯。可司马伦的皇位坐了没几个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就联合起兵讨伐他,刘琨见司马伦大势已去,又转投了司马颖。后来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又反目,司马越派自己的弟弟司马腾出镇邺城,刘琨因为跟司马腾关系不错,就跟着司马腾去了河北。
在河北期间,刘琨第一次跟胡人有了交集。当时司马颖手下有个部将叫石超,是个猛将,率军攻打司马腾,司马腾打不过,就向北方的鲜卑段部求援。鲜卑段部是当时北方比较强的胡族部落,首领段务勿尘派儿子段匹磾(就是后来跟刘琨结盟又杀了他的那位)带兵来帮司马腾,刘琨就跟着这支联军一起作战,第一次见识到了胡族骑兵的厉害,也学会了怎么跟胡人打交道。
不过,八王之乱的最后赢家是东海王司马越,他在公元306年杀了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掌控了西晋朝政。可这时候的西晋,早就被折腾得只剩一口气了——中原的兵力被耗光,老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而北方的胡族,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匈奴人刘渊。
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因为汉朝曾跟匈奴和亲,所以他的家族姓刘。刘渊早年在洛阳当人质,对西晋的虚实了如指掌,后来回到匈奴部落,被推举为大单于。八王之乱时,刘渊见西晋内乱,干脆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自立为“汉王”,后来又在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称帝,国号“汉”,也就是后来的“前赵”。这刘渊可不是个善茬,他手下有大批能征善战的匈奴骑兵,还有汉人谋士给他出主意,没几年就把山西、河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派大将刘曜、石勒(后来建立后赵的羯族首领)率军攻打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匈奴兵打进洛阳后,烧杀抢掠,把晋怀帝(当时晋惠帝已死,怀帝继位)给抓了,还杀了三万多老百姓,连西晋的宗庙都被烧了。洛阳一破,西晋朝廷是树倒猢狲散,大臣们要么往南逃(后来在南京建立了东晋),要么干脆投降胡人。北方的各州郡,太守、刺史们不是跑就是降,比如并州刺史刘乔,见匈奴兵来了,直接弃城逃跑;青州刺史苟曦,后来也投降了石勒。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城池——刘琨,就是这少数人里最有名的一个。
那时候刘琨刚四十岁出头(公元311年,刘琨四十岁),之前跟着司马腾在河北打了几年仗,有些军事经验。他看着北方一天天沦陷,心里急得跟火烧似的,主动向当时还在长安的西晋朝廷(永嘉之乱后,大臣们在长安立了晋愍帝)请命:“让我去守晋阳吧!晋阳是并州的治所,是山西的门户,守住晋阳,就能挡住胡人南下!”
各位,您可别以为刘琨是一时冲动。并州(今山西一带)是刘琨的老家,他对这里的地理、人情都熟悉;而且晋阳地处汾河谷地,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易守难攻,确实是抵御胡人的战略要地。可当时的朝廷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