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2章 乱世能臣陶侃

第42章 乱世能臣陶侃(1 / 7)

永嘉烽燧扰江皋,晋室倾颓乱未消。

谁挽狂澜安社稷?柴桑有客号陶陶。

运甓励精存远志,提兵讨逆立勋劳。

寒门亦可撑天半,青史留名万古高。

话说东晋立国之初,天下局势动荡不安。中原地区已落入胡人之手,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江南新立的东晋政权根基未稳,内部权臣割据、武将叛乱频发,皇权旁落,朝堂震动。就在这内忧外患交织的危局中,庐江寻阳人陶侃自寒微崛起,凭勤慎立身,以战功扬名,平定数次倾覆政权的叛乱,为东晋的存续筑牢根基,成为《晋书》盛赞的“一代名臣”。

陶侃生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59年),籍贯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其家族并非名门望族,父亲陶丹曾在东吴任职,仅为基层武官,待东吴为西晋所灭,陶家便彻底失去依靠,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陶侃幼年丧父,全凭母亲湛氏独自抚育成人。

湛氏虽身处贫窘,却极为重视子女的德行教化,其管教尤为严苛,诸多教子事迹载入史册,成为后世贤母的典范。陶侃早年曾在寻阳县担任“鱼梁吏”,负责管理河滨的捕鱼设施,属基层官吏。一次,他见公家腌制的鱼味道甚佳,念及母亲平日难得享用,便私自取了一坛带回家中,欲尽孝心。

然而湛氏见此坛鱼,非但未有喜色,反而正色对陶侃训诫:“你如今身为官吏,当以清廉守职,凭清白立身。今日私取公家之物孝敬我,并非真正的孝道,反而会让我忧心忡忡。若今日敢拿一坛鱼,他日便可能贪腐百石粮,一旦堕入贪念,不仅自身前程尽毁,家族名声亦会蒙羞。”言罢,湛氏责令陶侃即刻将鱼送还公家,还命他写下自省文书,明确过错。

这件“退鱼明志”的小事,看似细微,却为陶侃一生确立了“不贪私、守本分”的准则。但在西晋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下,寒门子弟的仕途本就步履维艰——选官以门第为核心标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即便陶侃勤勉能干,也只能在基层职位上徘徊数年,始终难有升迁之机,若无常人难遇的机遇,或许他终其一生都将困于寻阳一隅。

陶侃的人生转折,始于名士范逵的到访。范逵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学者,以品行高洁、善于识人闻名。某次他途经寻阳,因天色已晚,计划借宿陶侃家中。陶侃深知这是结识名士、获取机遇的重要契机,却因家境贫寒,连待客的像样器物、食物都匮乏,一时陷入焦虑。

湛氏察觉儿子的难处,主动宽慰道:“范先生乃饱学之士,重情义远胜于重排场,你只管将他迎入家中,余下之事我自有安排。”陶侃依言将范逵及其随从接入家中,湛氏则悄然进入内室,片刻后手持一物交给邻妇,嘱托其速往镇上兑换米、肉等物资。

待陶侃安置好客人,才发现母亲的发髻短了大半——原来,湛氏竟将自己视若珍宝的长发剪下。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湛氏为助儿子抓住机遇,不惜断发换粮,其远见与决绝,远超寻常妇人。

当晚,湛氏又劈下家中房柱的一部分作为柴火,将自己睡眠用的草席剁碎充当马饲料,终于备出一桌简素却诚意十足的饭食。范逵及随从既得温饱,又听闻陶母断发待客的事迹,心中大为感动。次日辞行时,范逵紧握陶侃的手感叹:“你有贤母教导,自身亦具才干,困于

最新小说: 嫡嫁千金 第一权臣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游戏?还是哲学? 还说你不是神仙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唐时明月宋时关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