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风沙接塞云,盛唐儒将出河汾。
西行护主安西域,北讨擒酋定突厥。
笔走龙蛇藏智略,帐陈韬略聚贤群。
盛唐留誉称典范,千载犹闻裴公勋。
各位读者,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唐高宗至武则天初期的裴行俭。他生在武德二年(619年),这一年,唐朝刚建立不久。而裴行俭的出生地,是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这里是河东裴氏的根基所在——提起这河东裴氏,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年间,那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家里世代为官,从北魏到隋朝,出过尚书、刺史、将军不下数十人,文风武韵代代相传。
裴行俭的祖父叫裴伯凤,在隋朝做过邛州刺史,为官清廉,卸任时当地百姓还送过他一块“清廉碑”;父亲裴仁基更不简单,隋末时曾任河南道讨捕大使,后来虽追随王世充短暂效力,但归唐后也因战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裴行俭四五岁时,就跟着父亲读《论语》,七岁时开始练书法,先是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后来觉得楷书规矩太多,又迷上了草书和隶书,尤其是王羲之的《十七帖》,他能对着字帖临摹一整天,连吃饭都要仆人催好几次。
贞观八年(634年),裴行俭十五岁,这一年他跟着父亲去了长安。长安城里的繁华远超绛州,朱雀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西市的胡商带着香料、珠宝叫卖,东市的书铺里摆满了新刻的典籍。更让裴行俭兴奋的是,他在这里见到了当时的书法名家虞世南——虞世南是唐太宗的近臣,官至秘书监,书法造诣极高,尤擅楷书和草书。裴行俭托父亲的关系,带着自己的几幅书法作品去见虞世南,虞世南见他小小年纪,字里却有股沉稳之气,尤其是一幅隶书《曹全碑》临摹作,笔法工整又不失灵动,忍不住赞道:“此子日后在书法上的成就,未必在我之下。”还特意指点他:“草书要‘狂而不乱’,隶书要‘稳而不板’,就像做人,既要有规矩,又要有个性。”这番话,让裴行俭受益匪浅,后来他的书法能自成一派,和虞世南的指点不无关系。
贞观十二年(638年),裴行俭二十岁,通过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入仕——唐朝的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经史,裴行俭自幼通读经史,考中明经科并不算意外。他最初的官职是左屯卫仓曹参军,这是个从八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储备。
而真正改变裴行俭命运的,是他遇到了苏定方。贞观十六年(642年),苏定方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负责统领京城的禁军,而裴行俭所在的左屯卫,正好归左卫管辖。苏定方是唐朝初年的名将,早年随李靖平定东突厥,后来又率军击败西突厥,生擒沙钵罗可汗,战功赫赫。他平时不爱说话,但对下属格外留意,尤其喜欢观察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人。有一次,苏定方去左屯卫检查粮草,看到裴行俭正在账本上写字,字迹遒劲有力,再看账本记录得条理清晰,没有一丝错漏,便问他:“你除了管粮草,还会些什么?”裴行俭回答:“属下略懂兵法,平时喜欢读《孙子兵法》。”苏定方来了兴趣,又问:“那你说说,李靖将军平定东突厥时,为什么要选在冬天夜袭定襄?”裴行俭思索片刻,说:“冬天突厥人多在帐篷里取暖,警惕性低;夜袭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而且冬天漠北风大,能掩盖行军的声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