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苏定方听完,眼睛一亮——他没想到这个管粮草的小官,对兵法有这么深的理解。从那以后,苏定方经常找裴行俭聊天,有时候是在军营的帐篷里,有时候是在自己的府中,每次都要聊上一两个时辰。他把自己毕生的作战经验都倾囊相授。
在苏定方的教导下,裴行俭的军事素养进步飞快,他不再是那个只懂纸上谈兵的书生。贞观二十年(646年),薛延陀部叛乱,唐太宗派李积率军征讨,苏定方推荐裴行俭随军出征,负责粮草调度和情报收集。这是裴行俭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没直接领兵作战,但他把粮草管理得井井有条,还通过当地牧民收集到薛延陀部的动向,及时报告给李积,为唐军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李积对苏定方说:“你推荐的这个裴行俭,是个可塑之才啊!”
永徽六年(655年),裴行俭三十五岁,这一年他已经升任长安令,负责管理长安城的治安和民生。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人口百万,鱼龙混杂,管理难度极大,但裴行俭做得有声有色。
就在这一年,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唐高宗想废黜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不高,且曾是唐太宗的才人,立为皇后不符合礼法;而许敬宗、李义府等官员则表示支持,他们想通过支持武则天来获得皇帝的信任,谋求更高的官职。
裴行俭是长孙无忌的门生,又素来敬重褚遂良的为人,私下里对长孙无忌说:“皇后并无过错,若废后立武昭仪,恐会扰乱朝纲,日后外戚专权,后果不堪设想。”这话不知怎么被许敬宗知道了,他立刻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正愁找不到理由打压反对自己的人,得知后勃然大怒,在唐高宗面前哭诉:“裴行俭不过一个长安令,竟敢干涉后宫之事,还污蔑臣妾,这背后定是长孙无忌等人指使!”唐高宗本就对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感到不满,听了武则天的话,当即下令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派往西域——这一贬,就是整整五年。
西州就是如今的新疆吐鲁番,当时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据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一边连着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一边还要防备西突厥的残部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的东扩。这里的气候与长安截然不同,夏天酷热难耐,地表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冬天又寒冷刺骨,风沙还特别大。
西州都督叫麴智湛,是高昌国的后裔——高昌国在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朝平定,改为西州,麴智湛归唐后被任命为都督。麴智湛见裴行俭是被贬来的,起初没太重视,只给了他一些琐碎的差事,比如整理文书、接待使者。但裴行俭毫无怨言,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心尽力:整理文书时,他会把西域各国的使者名单、贡品清单分类整理,还在后面附上备注,注明各国的风土人情;接待使者时,他不仅能说流利的突厥语,还能和他们聊中原的文化,比如讲李白的诗、王羲之的书法,不少使者都对他刮目相看,回去后还向自己的国王称赞“唐朝的裴长史是个有学问的人”。
时间久了,麴智湛发现裴行俭不简单,就把一些重要的差事交给了他,比如管理西州的屯田。西州虽然气候干旱,但有天山的雪水可以灌溉,适合种小麦和葡萄。裴行俭到屯田区考察后,发现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