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但李存勖称帝后,因为猜忌李嗣源,一直没有重用他,还多次听信伶人的诬告,对李嗣源加以斥责。李嗣源对此十分不满,心中渐渐产生了反叛的念头。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后唐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发生兵变,士兵们因为不满军饷被克扣,杀死了贝州刺史,推举将领赵在礼为领袖,反叛后唐。赵在礼率领叛军攻占了邺都(今河北大名),随后向周围的州县发起进攻,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李存勖得知邺都兵变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他下令让大将元行钦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但元行钦率领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几次进攻都被叛军击退。元行钦无奈,只好向李存勖请求援军。
此时,李存勖身边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了,他只好任命李嗣源为统帅,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李嗣源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接受了任命,率领大军前往邺都。
当李嗣源的大军抵达邺都城外时,他的军队中也发生了兵变。士兵们对李存勖的统治早已不满,他们对李嗣源说:“主上宠信伶人,杀害功臣,克扣军饷,我们就算平定了邺都之乱,也迟早会被主上处死。不如我们跟随将军一起反叛,打进洛阳,另立明君!”
李嗣源本来就有反叛之心,听了士兵们的话后,更是下定了决心。他率领军队进入邺都,与赵在礼的叛军汇合,随后发布檄文,列举李存勖的罪状,号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反叛。
李存勖得知李嗣源反叛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逃跑,有的主张投降,只有少数将领主张抵抗。李存勖只好亲自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讨伐李嗣源。
但此时的后唐军队已经人心离散,士兵们根本不愿意为李存勖作战。大军出发后,不少士兵纷纷逃跑,有的甚至投靠了李嗣源。李存勖见状,只好下令撤退,返回洛阳。
返回洛阳后,李存勖的处境更加艰难。李嗣源率领的叛军已经逼近洛阳,洛阳城内的士兵也开始哗变,大臣们纷纷逃离,就连他宠信的伶人,也有不少人偷偷投靠了李嗣源。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洛阳城内的禁军发生哗变,叛军冲进皇宫,四处烧杀抢掠。李存勖得知后,亲自率领侍卫们抵抗。他虽然骁勇依旧,但此时的他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有几十名侍卫。
在混乱中,一名叛军士兵向李存勖射出了一支流矢,正好射中了他的胸部。李存勖倒在地上,鲜血直流,他挣扎着对身边的伶人善友说:“快,拿水来!”善友连忙去拿水,但等他回来时,李存勖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
李存勖死后,善友害怕叛军会侮辱李存勖的尸体,便找来一些乐器,堆在李存勖的尸体旁,点火将尸体焚烧了。曾经叱咤风云、灭亡后梁、平定前蜀的后唐庄宗,最终尸体还被乐器焚烧,结局凄惨至极。
几天后,李嗣源率领大军进入洛阳,他派人找到了李存勖的骨灰,以皇帝之礼将其安葬在雍陵(今河南新安)。随后,李嗣源在洛阳称帝,史称“后唐明宗”,后唐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李存勖的传奇人生,却永远地落幕了。
《新五代史》中对李存勖评价道:“存勖骁勇绝伦,常冲锋陷阵,出入万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