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登记造册,派人送到开封交给赵匡胤。
平定南唐后,曹彬率领大军押解李煜和南唐宗室、大臣返回开封。赵匡胤亲自到城门迎接,见曹彬率军归来时依旧纪律严明,将士们秋毫无犯,心里大喜,当即任命他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地位等同于宰相。这时有人对赵匡胤说:“曹彬平定南唐立下大功,要是再给他这么高的职位,恐怕他权势太大,对朝廷不利。”赵匡胤却笑着说:“曹彬为人忠厚,不是那种恃功自傲的人。朕要是连这样的功臣都不信任,以后谁还会为朕效力?”
果然,曹彬担任枢密使后,依旧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他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对下属宽容大度,对同僚谦和有礼,就算遇到有不同意见的人,也不跟人争执,而是耐心听对方说完,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赵匡胤好几次在朝堂上称赞他:“曹彬不光能率军破敌,还能用德行服人,真是我大宋的栋梁之臣。”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太宗即位后,对曹彬依旧信任,继续让他担任枢密使。那时北宋基本统一了南方,太宗就把目光投向北方,想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决定发动北伐,史称“雍熙北伐”。他任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部署,率领东路军作为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直取幽州(今北京);又任命田重进、潘美分别率领中路军和西路军,从定州(今河北定州)、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出发,配合东路军行动。
那时曹彬已经五十六岁,依旧心系国事。他清楚这次北伐事关重大——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契丹军队勇猛善战,绝不是容易对付的。临行前,太宗对曹彬说:“东路军是全军主力,你一定要谨慎行事、稳扎稳打,等中路军和西路军攻克各自目标后,再跟他们会师,一起攻打幽州。”曹彬躬身领命:“臣一定遵旨,不敢有丝毫懈怠。”
北伐初期,宋军进展很顺利。西路军在潘美率领下,先后攻克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州郡;中路军在田重进率领下,也攻克了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等军事要地;东路军在曹彬率领下,先后拿下固安(今河北固安)、涿州(今河北涿州)等地,兵锋直指幽州。
可形势很快就变了。契丹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知道宋军北伐的消息后,立刻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率领大军抵御东路军;又任命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领大军抵御西路军和中路军。耶律休哥是契丹名将,擅长用兵,他知道东路军是宋军主力,只要打败东路军,宋军的北伐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定下“游击骚扰”的策略,不跟曹彬的大军正面交锋,而是派小股骑兵不断袭击宋军的粮道,抢夺粮草。
曹彬率领东路军攻克涿州后,粮草渐渐不够了,士兵士气也开始低落。他派人向太宗请求粮草支援,可太宗觉得曹彬进军太快,违背了“稳扎稳打”的初衷,下令让他暂时撤退到雄州,等中路军和西路军的消息。曹彬只能率军撤退,可他麾下的将领们不愿意——大家觉得一路攻克城池、战功赫赫,现在因为粮草不足撤退,会被人笑话。曹彬知道将领们的想法,可也明白粮草不足的危害,他反复劝说,可将领们还是坚持要继续进军。
就在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