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的时光。他曾对友人说:“吾一生交友无数,知己却寥寥。今得宗氏,吾愿足矣。”宗氏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她懂他的诗,更懂他的人。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乱虽已近尾声,却仍有残余叛军作乱。时任河南副元帅的李光弼,正率军讨伐叛军,驻军于临淮(今安徽泗县)。李光弼是唐代名将,曾多次击败叛军,李白素来敬重他,听闻他率军出征,便生出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他虽已60岁高龄,却仍有报国之心。
当李白将这个想法告诉宗氏时,宗氏沉默了。她深知李白年事已高,身体也因常年饮酒而虚弱,战场凶险,此去吉凶难料。她舍不得他离开,却更懂他心中的“家国情怀”——李白一生虽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始终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良久,宗氏缓缓开口:“先生素有报国之志,今国家有难,先生愿往,妾不敢阻拦。只是先生年高,需多保重身体,妾在宋州,等先生归来。”
临行前一夜,宗氏为李白收拾行囊,将棉衣、药品一一备好,又为他温了一壶酒。李白举杯,对宗氏道:“此去不知归期,委屈你了。”宗氏眼眶泛红,却强忍着泪水:“先生放心,家中一切有我,先生只需安心报国,早日归来。”
次日清晨,宗氏送李白至宋州城外的渡口。船开之时,李白立于船头,望着岸边的宗氏,挥笔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其中一首云:“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诗句中满是对宗氏的牵挂,而宗氏则站在岸边,望着船影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江雾中——她知道,自己成全了李白的报国梦,却也开始了无尽的等待。
只是宗氏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李白抵达临淮后,因年老体弱,又染疾在身,未能如愿投身军旅,只能在李光弼的幕府中做些文书工作。不久后,他的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幕府,前往当涂(今安徽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是李白的族人,也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
公元762年冬,李白在当涂病逝,享年61岁。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所作的诗稿托付给李阳冰,口中仍喃喃念着宗氏的名字——他终究没能回到宋州,没能再见宗氏一面。
宗氏得知李白病逝的消息时,正在宋州的家中整理他的诗稿。她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不顾路途遥远,即刻动身前往当涂,只为见李白最后一面。
在当涂,宗氏见到了李阳冰,也见到了李白托付的诗稿。那些诗稿,有的是写在宣纸上的完整篇章,有的是写在零碎纸片上的残句,还有的是她曾与李白一同探讨过的草稿——每一页,都承载着李白的心血,也承载着他们的回忆。
李阳冰对宗氏说:“太白先生临终前,最牵挂的便是你,也最放心不下这些诗稿。他说,唯有你,懂他的诗,也能将他的诗传之后世。”
宗氏含泪点头,接过诗稿,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完成李白的遗愿,将他的诗作整理成册,让后世之人知晓他的才华。
回到宋州后,宗氏闭门谢客,专心整理李白的诗稿。她将诗稿按时间顺序分类,对残缺的诗句,凭借自己对李白的了解,细心补全;对重复的篇章,反复比对,选出最贴合李白心境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