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乱世同尘(3 / 6)

甫与杨氏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途。他们沿着嘉陵江而下,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江渡河,历经艰险。途中,杜甫写下《发秦州》《木皮岭》等组诗,记录下逃难的艰辛,其中“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等句,道尽了旅途的困苦。而杨氏始终陪伴在杜甫身边,帮他照顾孩子,整理行囊,每当杜甫因疲惫而沮丧时,她总会轻声安慰:“再坚持一下,成都就快到了。”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与杨氏终于抵达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他们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这便是后世闻名的“杜甫草堂”。

草堂的日子,是杜甫与杨氏一生中最平和、最温馨的时光。虽仍清贫,却远离了战火,有了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杨氏将草堂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在院子里种上蔬菜、瓜果,在门前的浣花溪边洗衣、淘米;杜甫则在草堂的书房里读书、写诗,偶尔与友人聚会。

清晨,杨氏会早早起床,为杜甫准备简单的早餐,然后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种菜;傍晚,杜甫会牵着杨氏的手,在浣花溪边散步,看着夕阳洒在江面上,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老妻画纸为棋局”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杨氏与杜甫在草堂中的生活场景——没有昂贵的棋盘,杨氏便在纸上画棋盘;没有精致的钓钩,孩子们便用针敲弯了做钓钩。这份贫贱中的乐趣,是乱世中最珍贵的温情。

可是好景不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奉调离开成都,杜甫失去了友人的接济,草堂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同年,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病逝,唐代宗即位,安史之乱虽已接近尾声,却又爆发了徐知道之乱,成都陷入混乱。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带着孩子们逃离草堂,前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避难。

离开草堂的那天,杨氏看着自己亲手打理的院子,看着杜甫精心栽种的花木,眼中满是不舍。杜甫牵着她的手,轻声说:“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杨氏点点头,擦干眼泪,再次拿起行囊,跟着杜甫踏上了逃难之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回到成都。杜甫与杨氏得知消息后,便又回到了成都草堂。严武对杜甫十分赏识,推荐他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便是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的由来。

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病逝。严武的去世,不仅让杜甫失去了仕途上的依靠,也让他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成都的局势再次变得动荡,杜甫与杨氏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

此时的杜甫,已年过半百(53岁),身体因常年漂泊而变得十分虚弱,患上了肺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杨氏便成了他的“贴身医官”,每日为他煎药、按摩,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夔州的冬天十分寒冷,杨氏怕杜甫着凉,便将自己的棉衣拆了,重新絮上棉花,给杜甫做了一件更厚的棉衣;杜甫咳嗽不止,她便每天清晨去山上采些草药,熬成汤药给杜甫喝。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

最新小说: 暗宠成真,京圈太子他上了瘾 跑路三年后,崽她爸成了顶头上司 硬汉冷淡绝嗣?怎么她一胎又一胎 闪婚而已,别失控 萌宝在末世抱大腿后,全家后悔了 他说不爱,婚后却沦陷了 怪力萌宝三岁半,豪门排队宠翻天! 影视从夜老虎开始 军少命里无子?绝美娇妻旺夫又好孕 穿成恶毒继母,手握空间灵泉养崽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