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心中满是悲愤。而更让杜甫揪心的,是对杨氏与子女的牵挂——他不知道妻儿逃往了何处,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全,是否能吃饱穿暖。
长安城内,烽火连天,消息隔绝。杜甫曾试图托人传递消息,却屡屡失败。他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家书抵万金”五个字,道尽了乱世中离散亲人的苦楚——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他常常站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楼上,望着杨氏逃难的方向,泪水模糊了双眼。
与此同时,杨氏正带着子女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她没有车马,只能牵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向西逃往秦州(今甘肃天水)。途中,粮食稀缺,她常常自己忍饥挨饿,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孩子们;遇到叛军劫掠,她便抱着孩子躲进山洞或草丛中,整夜不敢出声;孩子们生病了,她没钱请医,只能采些草药熬水给孩子喝。有一次,小女儿实在走不动了,哭着要父亲,杨氏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哽咽着说:“你爹爹在长安等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一家人团聚。”
她不知道杜甫是否还活着,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每到一处,她都会向逃难的人打听杜甫的消息,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也会牢牢记住。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杜甫趁叛军看守松懈,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一路历经艰险,终于抵达唐肃宗所在的凤翔(今陕西凤翔)。他见到唐肃宗时,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唐肃宗感念其忠诚,任命他为左拾遗。可杜甫上任没多久,便因替房琯求情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的他,心中唯一的念头,便是找到杨氏与子女——他听闻妻儿可能在秦州,便毅然辞去官职,前往秦州寻亲。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秦州城外的一处破败驿站里,杨氏正带着孩子们整理行囊,准备前往没有战乱的成都。就在这时,驿站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喊着她的名字。
杨氏猛地抬头,只见一个衣衫破旧、面带风霜的男子站在驿站门口,头发已有些花白,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杜甫。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后,才抱着孩子们冲了过去,泪水瞬间决堤:“你还活着!你终于回来了!”
杜甫紧紧抱着杨氏与孩子们,声音哽咽:“我回来了,让你们受苦了。”这一刻,所有的屈辱、焦虑、苦难,都在重逢的喜悦中烟消云散。孩子们围着杜甫,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喊着“爹爹”,小小的驿站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温情。
这段重逢的经历,杜甫后来在《述怀》中写道:“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露宿霜飞坐可咏,月明松下夜吟诗。”诗中的“沧洲近”,既是指秦州靠近安宁之地,更是指与妻儿重逢后,心中有了归宿。他在秦州短暂停留期间,与杨氏一同租了一处小院,虽然简陋,却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那种久违的温馨。
可好景不长,秦州的粮食很快出现短缺,物价飞涨,杜甫一家再次陷入困境。杨氏看着孩子们因饥饿而消瘦的脸庞,心中十分焦急,便劝杜甫前往成都——她听闻成都远离战乱,且有杜甫的友人严武在那里为官,或许能得到接济。
同年冬天,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