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生于河南新郑,乃中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交好,世称“刘白”。其诗风通俗浅切,他一生仕途起伏,曾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职,晚年退居洛阳,潜心佛老,却始终未放下心中那段始于少年时期的初恋。
湘灵,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仅见于白居易诗文及晚年自述,乃白居易年少时居于徐州符离的邻女。据白居易《邻女》诗中“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之语,可知其容貌清丽;又从“愿作轻罗着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的诗句中,能见其性情温婉。她出身平民,无显赫门第,与白居易青梅竹马,成为白居易一生都在思念的“白月光”。
唐代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白居易年方十一。其父白季庚因避安史之乱余波,调任徐州别驾,全家遂迁居徐州符离县。符离地处汴水之滨,民风淳朴,春日里堤岸杨柳依依,夏日里荷风送爽,正是少年人嬉戏游玩的好地方。白居易自小聪慧,常于自家院落外的老槐树下读书。
一日午后,白居易正捧着《诗经》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忽闻院外传来清脆的笑声,如檐角风铃般悦耳。他抬眼望去,只见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女孩,正追着一只粉蝶跑过,裙摆扫过阶前的蒲公英,扬起细碎的白绒。那女孩约莫八九岁,穿着粗布青裙,难掩眉眼间的灵气,尤其是一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溪水里的星辰。
这就是湘灵。她是白家邻居的女儿,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农夫。自那日相遇后,两人便渐渐熟络起来。湘灵天真活泼,常带着白居易去符离的田间地头玩耍:春日里采撷田埂上的紫云英,编成花环戴在彼此头上;夏日里躲在老柳树下,听蝉鸣阵阵;秋日里跟着农夫们拾稻穗,;冬日里则在雪地里堆雪人。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随着年岁渐长,两人的情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十五岁的湘灵,出落得亭亭玉立,正如白居易后来在《邻女》中所写:“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她开始学着纺织,织出的布又细又软,给白居易做了一方手帕,上面用淡青色的线绣了一株小小的兰草。
白居易接过手帕,低头看着那株兰草,轻声说:“湘灵,等我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话未说完,却见湘灵脸颊微红,转身跑开了,只留下一阵淡淡的草木清香。那时的他们,还不懂什么是门第之隔,什么是世事无常,只认为彼此的情意,能像符离的汴水一样,静静流淌,永不干涸。
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白居易二十岁,湘灵十八岁。此时的白居易已长成挺拔青年,饱读诗书,心怀壮志,却始终将湘灵放在心上。他常与湘灵在汴水岸边散步,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会给她讲书中的故事,从屈原投江到苏武牧羊,湘灵则静静地听着,偶尔问一句“那后来呢”,眼中满是崇拜。
这一年的七夕,汴水岸边的人家都在拜织女,祈求巧手。白居易拉着湘灵的手,来到河边的柳树下,指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轻声说:“湘灵,他们一年只能见一次,却能坚守千年。我想和你一起,像他们一样,一辈子不分开。”湘灵的脸比天边的晚霞还要红,轻轻点头。
两人就这样私定了终身。白居易开始计划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