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元代大戏曲家郑光祖所着杂剧《倩女离魂》,郑光祖乃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尤擅写儿女情长,笔下人物多有至情至性者。此剧又脱胎于唐代陈玄佑的传奇《离魂记》。
张倩女:东昌府太守张公的独生女,年方十六。生得眉如远黛描轻翠,眸似秋水漾清波,。温婉如春水,一腔痴情。自幼便与表兄王文举定了婚约,只待文举功成名就,便行合卺之礼。
王文举:乃张太守内侄,也就是倩女的表兄,年方十九。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苦读圣贤书,眉目清朗,言谈温雅。一心想赴长安应科举,求个一官半职,一来光耀门楣,二来也能早日迎娶倩女,不辜负这桩自幼定下的姻缘。
时维暮春,东昌府连日晴好,张府后园的海棠开得正盛,一簇簇压在枝头,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风一吹,花瓣便簌簌落在青石板上,铺了层“花毯”。
这日清晨,张府前厅的伙计刚扫完地,就见巷口来了个青衫少年,背着个蓝布包袱,手里还提着个小礼盒,他刚走到府门口,守门的老仆就认出来了,忙笑着迎上去:“文举公子来了!快里边请,老爷太太刚在前厅说话呢!”
王文举作揖谢了,跟着老仆往里走。穿过游廊,就见前厅的槅扇半开,张太守正坐在太师椅上喝茶,张太太坐在一旁,手里捏着串佛珠。他忙紧走两步,躬身行礼:“姑父、姑母,小侄文举,给您二位请安。”
张太守放下茶盏,笑着摆手:“快起来,一路辛苦。你这是……要往长安应试去了?”
“正是。”王文举直起身,把礼盒递过去,“小侄明日便启程,今日特来辞行。”
张太太接过礼盒,放在桌上,拉着王文举的手细细看了看:“好孩子,瞧你这模样,比去年又清瘦了些,定是读书累着了。长安路远,你路上可得注意身体。”
正说着,就听后园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伴着丫鬟春桃的声音:“小姐,前厅有客人,咱们绕着走罢?”
王文举顺着声音望去,就见廊下走来个少女,穿一件月白绫袄,系着条水绿罗裙,鬓边插着支银质海棠簪,手里还捏着个刚绣了半朵兰草的香囊。那少女眉眼弯弯,肤色莹白,正是张倩女。
倩女原是要去后园摘花,没料到前厅有客人,刚想绕开,却被张太太喊住了:“倩女,过来见见你表兄。”
倩女脚步一顿,脸颊微微泛红,低着头走到前厅,对着王文举屈膝福了福,声音细得像蚊蚋:“见过表兄。”
王文举看着她,心里不由一动——去年见她时,她还带着些孩子气,如今却出落得这般亭亭玉立,像后园刚开的海棠,娇俏又动人。他忙躬身回礼:“表妹安好。”
张太守见两人这般模样,忍不住笑道:“你们俩自幼便定了婚约,往后就是一家人,不必这般生分。文举,你此去长安,若能考中,回来便把你和倩女的婚事办了,也了了我和你姑母的一桩心事。”
倩女听了这话,脸更红了,忙低下头,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她偷偷抬眼,见王文举正望着自己,眼神温和,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便又慌忙低下头,连耳根都热了。
到了午饭时分,张府摆了桌酒席,为王文举践行。倩女坐在下首,面前摆着一碟她平日里最爱吃的蟹粉豆腐,却没动过几筷子。她总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