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喻志向:杜甫“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韩愈“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李商隐“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这些诗句以鲲鹏的磅礴气势,使其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符号。
宋代文人则延续了鲲鹏的“情志寄托”传统,苏轼在《念奴娇·中秋》中写下“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鹏北海,凤朝阳”以鲲鹏喻进取之志,彰显收复中原的豪情;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则借鲲鹏抒发挣脱困境的渴望。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将鲲鹏转化为具体的角色。在《封神演义》一书中,羽翼仙是一位源自蓬莱岛的奇仙,其本体乃是上古神禽金翅大鹏,背缚宝剑、头挽双髻,形异寻常,嘴如鹰鸷,因天生神通被纳入截教门下,成为通天教主的记名弟子。他本在海岛潜心修行,却因申公豹的挑唆卷入封神大战——申公豹谎称姜子牙暗中辱骂他,甚至要拔其翎毛、抽其筋骨,性情刚直的羽翼仙信以为真,当即前往西岐找姜子牙兴师问罪。
面对姜子牙的当面辩解,羽翼仙虽自得“此言大是有理”,知晓自己可能被骗,却因自尊不肯认错。未曾想哪吒见其态度傲慢,率先驾风火轮持枪刺来,杨戬、黄天化、雷震子、土行孙也随即围上来,五路夹击之下,羽翼仙虽凭剑术从容应对,却架不住阐教门人的法宝偷袭——哪吒的乾坤圈击中肩甲,黄天化的攒心钉穿透右臂,土行孙的铁棍扫中腿脚,杨戬的哮天犬更是咬中脖颈,他吃痛之下借土遁狼狈败走。
受此大辱的羽翼仙怒不可遏,当晚便决定施展神通报复,他在夜色中现出众所未见的本相:金翅大鹏双翅展开遮蔽半个天空,扇动时如惊雷滚过,连忙移北海之水护住城池,元始天尊以琉璃瓶中的三光神水加固防御,羽翼仙扇动一夜耗尽气力,西岐城却安然无恙,只得颓丧离去。疲惫饥饿的他在归途偶遇燃灯道人,道人见其根骨非凡,便设下巧计,将一百零八颗念珠化作“点心”诱其吞下。念珠入腹后瞬间锁住心肝,羽翼仙腹痛难忍,这才知晓落入算计,无奈之下拜燃灯道人为师,随其前往灵鹫山修行,从截教仙人转为阐教门人。
历经两千余年的文献演绎,鲲鹏已从单纯的神话巨兽,升华为兼具哲学、文学与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其象征意义经过千年积淀,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