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赵高是“诸赵疏远属也”,是赵国宗室的远支。当年秦灭赵时,他的家族沦为俘虏,父亲因罪被处以宫刑,母亲被罚为奴婢,赵高自幼便在屈辱中长大,入宫成为宦官。
赵高天赋极高,很快在宫中崭露头角。他精通律法,能熟练背诵秦律条文;擅长书法,与李斯、胡毋敬并称“秦三书家”;更懂得揣摩君主心意,做事滴水不漏。秦始皇看重他的才干,任命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后来又让他兼管符玺令事,负责皇帝的印玺和诏书起草。
赵高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关系亲近。胡亥是始皇晚年最宠爱的幼子,却生性懦弱、贪图享乐。赵高抓住这一点,以“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为名,刻意迎合他的喜好:胡亥想偷懒,赵高便替他完成学业;胡亥想玩乐,赵高便为他寻觅奇珍异兽;胡亥犯错,赵高便巧言辩解,将过错推给他人。久而久之,胡亥对赵高产生了绝对的依赖,甚至称他为“老师”,凡事皆听其主张。
赵高表面上勤恳忠诚,暗地里却谋划着掌握秦国大权,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弥留之际,始皇召来赵高,让他草拟遗诏,命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道遗诏,暗含让扶苏继承大统的意思。赵高接过遗诏,看着始皇微弱的呼吸,心中的野心瞬间爆发:若按遗诏行事,自己多年的布局将毁于一旦;若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自己便是拥立之功,从此可掌控秦朝大权。
他没有立刻发出遗诏,而是将其藏起。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辒辌车中驾崩,享年五十岁。赵高第一时间封锁了消息——他知道,一旦始皇驾崩的消息传开,扶苏若得知遗诏内容,必会率军回咸阳,届时自己再无机会。他命人将始皇的尸体继续放在辒辌车中,每日依旧献上膳食,百官奏事也由他代为传达,又让人在车上载满鲍鱼,以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这支庞大的东巡车队,就这样在“始皇尚在”的假象下,缓缓向咸阳进发。
车队前进的路上,赵高找到胡亥,说道:“皇上去世了,没有下诏封其他儿子,只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扶苏一回到咸阳,就会被立为皇帝,而你却连一寸封地都得不到,这该怎么办呢?”
胡亥一开始还有些迟疑,说:“本该如此啊。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了解臣子,英明的父亲了解儿子。父皇去世了,没有分封我们这些儿子,我们听从父皇的安排!”
赵高说,“只顾小的道义而忽略大的利益,以后一定会有灾祸;犹豫不决,以后一定会后悔。果断勇敢地行动,连鬼神都会避让,以后一定能成功。”胡亥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点头答应了。
但赵高深知,仅凭胡亥的同意远远不够,必须说服丞相李斯。李斯是百官之首,若他反对,篡改遗诏之事绝无可能成功。于是,赵高主动找到李斯,展开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心理博弈。
赵高先试探着问李斯:“皇上去世了,留下诏书给长子(扶苏),让他回来参与丧事,到咸阳后立为继承人。诏书还没送出去,现在皇上去世的事,还没人知道。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皇帝的印玺都在胡亥手里,决定谁当太子,就凭您和我的一句话。这件事您看该怎么办呢?”
李斯勃然大怒,说:“你怎么敢说这种亡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