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严嵩(1 / 3)

严嵩,字惟中,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祖籍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其父严淮早年科举失利,以教馆为业,家境一般。

严嵩年幼时就很聪明,《分宜县志》载其“五岁诵书,过目成诵”,被乡邻称作“神童”。弘治七年(1494年),十四岁的严嵩参加府试,考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八岁的严嵩赴南昌参加乡试,又顺利中举,成为一名举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五岁的严嵩赴京参加会试,成功中式,随后在殿试中位列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按照明朝科举制度,二甲进士可参与庶吉士的选拔,严嵩凭借优异的表现入选,进入翰林院庶吉士馆学习。翰林院是明朝官员的“储相之地”,庶吉士更是被视为“清贵之选”,这为严嵩日后的仕途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德元年(1506年),严嵩的父亲严淮病逝,按照明朝礼制,官员需丁忧守制三年。严嵩不得不放弃翰林院的学习,回乡奔丧。守制期满后,他本欲返京复职,可正德二年(1507年),他又染上重病,身体虚弱得无法胜任官职。无奈之下,严嵩只得向朝廷请辞,回到分宜老家养病。这一养,便是近二十年。

在分宜,严嵩隐居于钤山,每日以读书、着述为乐。他尤擅诗文,写下了《钤山堂集》等着作,其文风清丽典雅,在当时的文人圈中渐渐有了名气。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迎立兴王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嘉靖帝即位之初,锐意改革,罢黜正德旧臣,启用贤能,朝堂气象为之一新。此时,严嵩的身体已经康复,遂于嘉靖元年(1522年)向朝廷递上复职申请,很快得到批准,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重新回到了翰林院。

嘉靖帝即位后,沉迷于道教,热衷于炼丹修道,还时常要求大臣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用于向上天祷告的文书,需用骈体文书写,辞藻华丽)。严嵩为了迎合上意,苦心钻研青词的写法,他的青词辞藻优美,还能精准揣摩嘉靖帝的心意,嘉靖颇为欣赏。

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奉命前往湖广安陆,祭祀明世宗的生父兴献王的陵墓。严嵩回京后特意献上了一篇《庆云赋》,文中以“庆云”为祥瑞之兆,歌颂嘉靖帝的功德,深得嘉靖帝欢心。自此,嘉靖帝对严嵩的印象愈发深刻,开始频繁提拔他,先是升为侍讲学士,后又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后又调回京城,任国子监祭酒。

当时,内阁中以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派”因支持嘉靖帝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深得皇帝信任,掌控着内阁大权。严嵩审时度势,主动向张璁靠拢,对其言听计从,渐渐融入了“议礼派”的阵营。张璁也看中严嵩的才华,时常在嘉靖帝面前为他美言,严嵩的仕途因此更加顺畅。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严嵩升任礼部尚书,成为朝廷的六部大员之一。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与嘉靖帝热衷的修道活动关联密切,这为严嵩进一步接近皇帝提供了便利。每逢朝廷举行道教仪式,严嵩总是亲自到场,全程参与,撰写的青词也愈发精妙。一次,嘉靖帝在宫中设坛修道,严嵩不仅献上青词,还特意穿上道士的服饰,陪皇帝一起祭拜,此举虽引得一些大臣非议,却赢得

最新小说: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第一权臣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大明,我来了! 寒门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