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的欢心。
此时内阁的首辅是夏言,夏言与严嵩同为江西人,早年曾对严嵩有过提携之恩。夏言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深得嘉靖帝信任。严嵩在夏言面前,始终表现得恭敬谦逊,凡事都听从夏言的安排,即便夏言对他有所怠慢,他也从不表露不满。然而,随着严嵩的权势日渐增长,两人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矛盾。
嘉靖二十年(1541年),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率军入侵明朝边境,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边境告急。嘉靖帝命兵部商议对策,夏言推荐曾铣为陕西三边总督,主持西北防务。曾铣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到任后积极筹备收复被鞑靼占领的河套地区,并向朝廷上书,请求拨款征兵,全力收复河套。夏言对曾铣的计划大力支持,恳请皇帝批准收复河套的方案。
严嵩却向嘉靖帝进言,称收复河套风险极大,曾铣的计划过于激进,恐会引发更大的战乱,还暗示夏言与曾铣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同时,严嵩还联络朝中对夏言不满的大臣,让他们联名弹劾夏言和曾铣。
嘉靖帝本就对收复河套之事犹豫不决,听了严嵩的谗言后,愈发怀疑夏言和曾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靖帝下旨将曾铣逮捕入狱,随后又以“交结近侍”的罪名将夏言罢官。夏言罢官后,严嵩趁机在朝中大肆排挤异己,扶持自己的亲信。不久后,严嵩又买通狱中的官员,让他们诬陷曾铣通敌叛国,嘉靖帝震怒之下,下令将曾铣处死。曾铣死后,严嵩又进谗言,称夏言曾收受曾铣的贿赂,嘉靖帝遂下令将夏言从老家押回京城,最终在西市将其斩首。
夏言死后,严嵩如愿以偿地进入内阁,担任内阁次辅。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翟銮,严嵩凭借着嘉靖帝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渐渐架空了翟銮,朝中大小事务皆由严嵩决断。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翟銮因儿子科举舞弊之事被弹劾,严嵩趁机落井下石,最终翟銮被罢官,严嵩正式升任内阁首辅,开始了他长达近二十年的掌权生涯。
成为首辅后,严嵩更加注重讨好嘉靖帝,凡事都先揣摩皇帝的心意,再做出决策。每次向嘉靖帝汇报工作,严嵩都会准备多个方案,根据皇帝的脸色和语气调整自己的意见,从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愿。对于嘉靖帝修道所需的青词和各种仪式,严嵩更是亲力亲为,有时为了写出一篇让皇帝满意的青词,他会通宵达旦地修改。
严世蕃是严嵩的独子,虽相貌丑陋,一只眼睛失明,却极具才智。嘉靖帝平时喜欢用密诏的形式向大臣询问政事,密诏中常引用一些道教典籍中的语句,晦涩难懂。朝中大臣大多无法理解密诏的含义,而严世蕃却每次都能准确地写出回复,深得嘉靖帝认可。严嵩也因此对严世蕃极为依赖,朝中许多事务都交由严世蕃处理,严世蕃也趁机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人称“小丞相”。
在严嵩父子的把持下,明朝的朝政日渐腐败。官员的任免不再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而是以贿赂的多少来决定。想要升迁的官员,只需向严家送上足够的钱财,便能得到想要的官职。据《明史》记载,当时严家的财富堆积如山,仅查抄出的黄金就有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余两,还有大量的房产、田地、古玩字画等。严嵩的亲信也在各地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导致民怨沸腾。
对于朝中敢于反对自己的大臣,严嵩向来